“蜀山医馆”是一个分享中医医案的。上面的蓝字“蜀山医馆”,↑↑↑再点击。
汪剑医案,胡艺潇整理评按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饮食,情绪,生活习惯,精神压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慢性胃溃疡与慢性胃炎逐渐深入到了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慢性胃炎与慢性胃溃疡的致病菌一般为幽门螺旋杆菌,也是最常见的细菌病原体之一。幽门螺旋杆菌经口到达胃粘膜后定居感染,这种细菌感染首先引起慢性胃炎,合并导致胃溃疡和胃萎缩,严重者则会发展为胃癌。
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慢性胃炎与慢性胃溃疡,对于预防和控制胃癌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西医看来,对于致病菌感染所致的疾病,应采取抗感染和灭菌治疗,但这样治疗的结果往往是机体易耐药,疾病易反复,效果不理想。
然而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胃溃疡”一病,可参考“胃痛”“腹痛”等证,不仅效果明显,而且减少了许多西药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学生曾跟随汪剑老师侍诊时,便整理到这样一则医案。
患儿肖某,女,10岁,因慢性胃炎合并慢性胃溃疡反复一年余求诊于云南中医学院汪剑老师处。
年6月9日首诊,患儿家长代诉:一年前患儿因医院就诊,行胃镜检查后诊断为“慢性胃炎合并慢性胃溃疡”,并且查明病因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这一年中腹痛反复发作。
就诊时患儿诉自觉腹胀,腹痛不适,偶感恶心,反酸,纳差便溏,嗜睡。
汪老师切其脉象弦滑,视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腻。
辨证:脾虚挟湿。
处方:理中汤合温胆汤加健脾和胃,芳香化湿之品(5付)
服上方五付后,患儿于年6月21日复诊,诉已无腹胀,恶心,反酸,腹痛明显减轻,食欲逐渐好转,大便,睡眠正常。舌脉象同首诊,继予上方为基础加平胃散(3付),继续巩固治疗。
服完上方三付后,医院复查发现溃疡已逐渐愈合。
按:
根据患儿病史舌脉,辩证为脾虚挟湿。患儿久病耗伤脾胃,脾阳虚则运化无力,水谷不化,则纳差便溏,苔腻,脉滑。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中,肝木克脾土,脾土虚,则肝病必犯土,是侮其所不胜也,则切脉为弦。脾阳虚无力运化水湿,停聚中焦,阻遏清阳,清阳不升,则见嗜睡。
《灵枢·寒热病》篇说:“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说明了嗜睡主要是由于阴盛阳衰所致。脾胃互为表里,脾病日久必传于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恶心,反酸。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然而脾阳不足,推动无力,不通则痛,故见腹痛。
《临证指南医案》中曾指出:“大凡脾阳宜动则运,温补极是,而守中及腻滞皆非,其通腑阳间佐用之。”
故方用理中汤温补脾阳,干姜为君,温胃散寒;人参为臣,补气益脾;白术为佐,健脾燥湿;甘草为使,和中补土。合用温胆汤理气化湿和胃,并佐以芳香化湿,健脾和胃之品共奏健脾化湿之效。
学生跟诊,深刻体会到了汪老师在诊察每一个疾病的过程中所强调的中医精髓在于辨证,而不是辨病。辨证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疾病的预后和转归。
就以本则医案为例,辨清脾胃病的寒热虚实,才可理清病机,对症下药。
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说:“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故脾胃之治法与各门相兼者甚多,如呕吐、肿胀、泄泻、便闭、不食、胃痛、腹痛、木乘土诸门,尤宜并参,互相讨论,以明其理可也。”
(云南中医学院级中医2班胡艺潇)
蜀山医馆,请扫描或长按下图
欢迎原创文章,投稿邮箱:
qq.皮肤病治疗医院裂变式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