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为出诊时间和医院 http://www.cien.com.cn/2020/0927/106012.shtml
孟浩然之死
今日得到一本陈贻惞先生的旧作《唐诗论丛》,书的前几篇就是讲孟浩然的。作为盛唐时期最伟大的山水田园诗人的孟浩然,生性豁达,其为人正如其名,颇具浩然之气。
孟浩然的为人和诗作对当时和后世的诸多杰出诗人都有深远影响。陈贻惞先生说“李白、杜甫、王维都很敬仰孟浩然。很显然,除了人品,他们也不可能不多少受到这位开风气之先的前辈诗人的启发和影响,不可能不对他的成就表示应有的尊重。”李白、王维都是孟浩然的朋友,诗歌唱和,相互影响是可以肯定的。杜甫可能与孟浩然没有直接交往。不过,杜甫受孟浩然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崇儒、追求仕进的思想是一致的。杜甫特别钦佩孟浩然的诗,他很多诗作显然是受到了孟浩然的影响。
孟浩然年轻的时候追求仕进,期望为国效力。不过一直到四十岁都没有考中进士,便决定退隐,隐居在襄阳鹿门山。作为一介布衣,即使隐居期间,孟浩然也是高朋满座。有好友来,他总是陪酒恣谑,诗歌唱和。孟浩然这种豁达的性格和为人处世的态度,深受当时文人的景仰。连恃才傲物的李太白都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孟浩然五十二岁那年,王昌龄被贬路过襄阳。此时的孟浩然患有背疽之症,已经将要愈合。好友王昌龄来了,自然得尽地主之谊。席间觥筹交错,二人交谈甚欢。襄阳临近汉江,汉江里鱼鲜丰美。于是“浪情宴谑,食鲜疾动”。这一番饮酒食鲜,纵情歌乐后孟浩然病情加重,一代田园诗大师就此辞世,这也算是真正的“舍命陪君子”了。
孟浩然所患的背疽之症,其实就是背部软组织的蜂窝织炎。这个在在今天看来不算什么大问题的小病,在没有抗生素的年代却几乎是九死一生。
皮下的疏松结缔组织感染,由于缺乏屏障会很快蔓延,同时会形成大量大小不等的脓腔,此为蜂窝织炎,糖尿病患者高发。背部疏松结缔组织较厚且易遭到外界创伤,因此是蜂窝织炎的好发部位。超声检查能够显示炎症累及的范围,脓腔形成的情况,并能够于超声引导下对较大的脓腔行穿刺引流。
二维声像图上,病变累及的皮下软组织增厚、回声增强、层次结构不清,病变区与正常区缺乏明确边界;伴有多发的网状的低回声区,这些网状低回声代表组织间积液,同时可见多数大小不等的低到无回声的脓腔。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增厚的皮下软组织增厚血流丰富,一般为低阻血流信号。
典型病例:男,82岁,糖尿病患者。背部“红肿热痛”三天。
图1背部蜂窝织炎局部。皮下软组织增厚、回声增强、层次结构不清,伴有多发的网状的低回声区。
图2背部蜂窝织炎全景声像图。皮下软组织增厚、回声增强、层次结构不清,病变区与正常区缺乏明确边界,伴有多发的网状的低回声区,以及脓腔形成(箭头)。Rib:肋骨。
图3背部蜂窝织炎局部血流增多。
图4背部蜂窝织炎局部,利用微血流成像技术(SMI)能够显示更丰富的血流信息。
想来,孟浩然在背疽将愈之时,又大吃大喝,饮酒作乐,导致血糖飙升、免疫力减低,以至于感染复发加重,进而出现菌血症而不治身亡。
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死于背疽的名人。大明朝的开国大将徐达,晚年被朱元璋猜忌。徐达罹患背疽,朱元璋派人送去蒸鹅慰问。中医认为,蒸鹅为“发物”,背疽患者不可用。徐达看着朱老大送来的蒸鹅,忧惧而死。
死于背疽的历史名人还有项羽的谋士范增、三国时的刘表、南宋抗金名将宗泽等。这个在过去几乎是不治之症的疾病,今天一个普通的乡村医生也能轻松处理。
感谢伟大的现代医学吧!
本周末举办的
第五届清华长庚超声论坛暨超声引导下慢性疼痛治疗/外周神经超声解剖学习班附直播链接(识别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