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白灵苏孜阿甫片 http://pf.39.net/bdfyy/bdfyc/170224/5231226.html
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同属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因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被一名叫做克罗恩(Crohn)的美国医生发现而得名。CD和UC同样有病因不明、病程长、诊断缺乏金标准、缺少特效治疗药物的特点,但两个疾病在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面仍有许多不可忽视的不同之处。
总体而言,克罗恩病的临床表现更为复杂、诊断所需检查更为繁琐、治疗更为困难。
临床表现CD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它也会出现类似UC的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和肠外表现,那么它有什么临床表现是与UC不同的呢?
较少出现粘液血便:与UC相同,CD患者也经常腹痛、腹泻,但出现粘液血便的概率较UC患者小。因为CD的多发部位是回肠末端,溃疡造成的出血和炎症刺激造成的肠道腺体粘液增加经过远端功能正常的的结肠会被吸收,而UC的病变在结肠和直肠,黏液和血液未经吸收便随粪便排出体外。但是,出现血便并不能排除CD,因为当CD累及结肠直肠的时候,患者也会出现黏液血便。
(图1UC和CD好发部位示意图,由本文作者提供)
全身表现较重:CD患者常出现体重减轻、贫血、发热、食欲不振,青少年患者可见生长发育迟缓。这是因为CD累及的消化道(尤其是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进食减少、吸收不良会引起一系列营养不良性的疾病。
常见并发症:瘘管、腹腔脓肿、肠狭窄和梗阻、肛周病变(肛周脓肿、肛瘘、皮赘、肛裂等),其中肛周脓肿和肛瘘可以是部分CD患者的首诊表现(但需要与单纯的肛周脓肿和肛瘘相鉴别)。这是因为CD病变可以穿透肠壁,与其他消化管道的穿孔部位形成旁支通路(瘘管),并且容易引发感染(脓肿),又因为炎症病变甚至治疗引起的疤痕修复都容易引起肠壁增厚(形成狭窄和梗阻)。而UC一般不出现瘘管、狭窄、腹部肿块和肛周病变这些并发症,UC更常见穿孔、中毒性结肠炎和癌变。
诊断CD诊断的确立比UC更为复杂。这是因为:第一,CD镜下病变不局限于黏膜层和粘膜下层,可以累及肠道全层,引起肠道狭窄,从而影响内镜检查的进镜;第二,大体病变不局限于结肠,可以累及全消化道;第三,CD须和肠结核进行鉴别诊断,若将肠结核误诊为克罗恩病,在后续治疗过程中容易引起病情恶化。
因此,临床医生在确立CD诊断前,除了检查患者的血、粪和结肠镜之外,还需要评估患者的小肠、上消化道的病变累及情况,同时兼顾各种并发症对检查的影响。对于怀疑CD的患者,需要做的检查大致如下:
1.病史询问:医生会询问从首发症状开始的各项细节;也会询问结核病史、近期旅游史、食物不耐受、用药史(特别是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阑尾手术切除史、吸烟、家族史;口、皮肤、关节、眼等肠外表现及肛周情况。
2.体格检查:一般状况及营养状态、细致的腹部检查、肛周和会阴检查及直肠指检,以初步确认有无并发症;常规测体重及计算体质量指数,患者也应留心病程之中的体重变化;儿童应注意生长发育情况。
3.常规实验室检查:粪常规和病原学检查、血常规、血清清蛋白、ESR、CRP、自身免疫相关抗体。
4.结肠镜与活检:结肠镜应进入末端回肠。
5.CT或肠道MR显像:是一项无创的影像学检查。可反映肠壁的炎性反应改变、病变分布的部位和范围、狭窄的存在及其可能的性质(炎性反应活动性或纤维性狭窄)、肠腔外并发症如瘘管形成、腹腔脓肿或蜂窝织炎等。注意此项检查结果有肠腔明显狭窄或梗阻的患者不宜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否则胶囊容易在肠道内嵌顿,因此肠道显像检查应该放在胶囊内镜检查之前。无条件做CT或者MR肠道显像者可用钡剂造影代替。
6.小肠胶囊内镜(SBCE)检查:对发现小肠黏膜异常比肠道CT或MR显像更为敏感和直观,主要用于疑诊CD但结肠镜和肠道影像学检查阴性的患者。若SBCE检查也是阴性,则倾向于排除CD,若SBCE检查阳性,需要进一步检查分析。
7.小肠镜检查:适用于其他检查发现小肠病变或尽管上述检查阴性而临床高度怀疑小肠病变需进行确认及鉴别者;或已确诊CD需要BAE检查以指导或进行治疗者。
8.胃镜检查:少部分CD病变可累及食管、胃和十二指肠,但一般很少单独累及。原则上胃镜检查应列为CD的常规检查,尤其是有上消化道症状者。
9.盆腔MRI或超声检查:用于CD并发肛瘘、肛周脓肿和腹部炎性包块者。
10.排除肠结核的检查:胸部X线,PPD试验或T-SPOT。
治疗1.戒烟,保持健康心态。吸烟会影响药物疗效和诱导临床复发。中重度的克罗恩病患者由于病情本身和药物副作用,难免出现焦虑、抑郁的心态,更需要信心和亲友的支持,近期美国的研究证明,抑郁症状会提高疾病发作和住院的风险。
2.营养支持。对于CD,营养支持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身体状态,更是一线治疗手段。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即用口服或导管输入肠内营养液的方式代替日常进食——可以直接减轻CD的炎症活动度、改善肠黏膜通透性,使病变肠道获得内镜和组织学修复并下调肠道炎症。
3.药物治疗:根据疾病活动严重程度、患者经济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基础药物氨基水杨酸制剂(SASP、5-ASA)、激素、免疫抑制剂(AZA或MTX)、英夫利昔单抗(IFX)。药物诱导临床缓解后一般需要维持用药,其用药根据诱导缓解的药物而定,但由于长期使用激素会引起较大的副作用,因此维持用药一般不使用激素。合并感染者可加用抗生素;对有轻度广泛性小肠病变的患者,全肠内营养亦可作为的一线治疗。
4.外科手术治疗:相当部分的CD患者最终难以避免手术治疗,对于纤维狭窄形成的肠梗阻、肛周瘘管、腹腔脓肿、急性穿孔、大出血、癌变都是手术介入治疗的指征。由于CD的病情复杂,现代医学观点现在提倡由多学科综合小组(multidisciplinaryteams,MDT)——包括放射科、病理科、营养联合小组、肛肠科、胃肠外科、消化内科——共同对手术时机进行评估,及时手术介入,避免病情恶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