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围城日本德国对山东的争夺

北京最好的皮肤科医院 http://m.39.net/pf/a_4648926.html

年,当德国人在青岛酿造出带着家乡风味的啤酒时,他们不曾料想十年以后就不得不放弃这座心爱的酒厂,也不得不放弃从清政府手里抢来的山东胶州湾。

(军事爱好者们复原的当年场景)

阴云突降的山东——德国方面。

德国自从统一之后,在首相俾斯麦的纵横裨阖下,击败传统列强法兰西,得以成为欧洲大国。而后俾斯麦收敛锋芒,让德国以结盟求稳定,用不谋求海外殖民地的策略稳住了虎视眈眈的英国佬。务实的举措果然换来十数年间德国的稳步发展,国力蒸蒸日上。皇帝威廉二世成年掌权后,这位“德意志孔雀”忽然抛弃俾斯麦的稳重外交路线,开始大肆扩军备战,希图夺取“阳光下的地盘”,形势陡然转变。

遥远的东方,山东半岛犹如一条巨大坚实的臂膀伸向黄海。任何人都不会否认此地是控制整个东亚大陆和海洋的关键节点之一。日后它也将成为“远东的里维埃拉”,“中国的游乐场”,“东方的乐园”。这种独特美丽很快就进入了诸位列强们眼中。

年,威廉二世的德国借口山东巨野教案,出兵占领了我国胶州湾地区。又于第二年强迫清政府把胶澳一带租借99年,如同英国在香港的旧事。并且把租借地首府命名为“青岛”(Tsingtao),斥巨资将这里建设成一个完全德国风格的近代化港口都市。其规划影响之深,百年以后我们仍旧能看到当时的遗留痕迹。

这年夏天俾斯麦去世之时,眼睁睁看着世界各地一个个德式殖民城市兴起,也眼睁睁看着自己替德国苦心营造的良好外部环境化为泡影,不知作何感想。因为距离青岛不到公里,就是英国人盘踞的威海卫。

亚洲,非洲,太平洋,不止一处,威廉二世把手伸到了世界霸主英国人身旁。战争,只是迟早的事情。

(如今的圣弥爱尔大教堂,又称浙江路天主教堂,始建于德国租借时期,年重建)

即将破裂的联盟——日本方面。

明治维新之后,岛国日本迅速崛起。先后击败清国俄国,让他们的野心悄然滋长,似乎自己已经可以跻身于白种人之列,名正言顺的“脱亚入欧”。然而,列强俱乐部的会员总是有限,傍上英国大腿换来的红利期马上就要结束。毕竟,削弱俄国人的目的已经达到,这张联盟的白纸对英国佬来说已经味如鸡肋。是否能在盟约失效以前抢到足够多的东西,成为了摆在日本面前的一个现实性问题。

(宣扬英日同盟的日本明信片)

大正德莫克拉西的宪政暖风吹的日本文明阶层颇为沉醉,豪宅,花园,成群的佣人,崭新的进口汽车,停不下来的社交舞会。晚间,东京灯火依旧辉煌,让文明阶层不禁隔绝了沉沉黑夜里四散的破落乡村,远离了只有靠参军求得一口饭吃的农家子弟。

阶层撕裂愈加严重,而正在这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那些列强们亲戚之间大打出手,东亚势力范围难有顾及,从天而降的大好机会来临了。对日本政客来说,对外可以抢占地盘,缓解社会问题;对日本军人来说,战利品即将进入腰包;对日本商人来说,货物倾销地的问题迎刃而解;对日本贫民来说,除了摇旗呐喊之外,似乎也会多一些进入厂子打工进入军队吃白米饭的机会。

(一战,大正时代的日军)

开战!

年8月,欧洲的战火点燃时,英国立即援引《英日同盟条约》请日本予以增援。早已急不可耐的日本马上作出回应,于15日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态度强硬的要求对方必须立即从中国和日本海域撤出战舰,并将青岛的控制移交给日本。

(年的青岛地形图)

不等德国人回应,日军第18师团司令官神尾光臣已经在第二天接到高层命令,准备用武力夺取青岛。

(日军宣战书,全汉字)

8月23日,最后通牒到期,日本向德国宣战。表面履行英日同盟固然重要,为本国抢占大陆立足点才是现实的利益驱动。4天后,日本帝国海军大举出动,以日俄战争中俘虏的周防号(原别列斯维特级胜利号)为旗舰,封锁了青岛海域,英国皇家海军也派出两艘战舰支援。眼见英日海军占据优势地位,德军斯佩海军上将无法及时收拢分散的东亚中队,便顺势分别执行任务,后来在南大西洋的福克兰群岛战役中大部被摧毁。

(日军周防号,日俄战争战利品)

远在另一个半球的威廉二世得知青岛被围的消息,十分恼火。他曾经发表著名的“黄祸论”,现在公开表示:“......把青岛拱手送给日本人,比把柏林交给俄国人还让我感到羞耻!”

德国人没有坐以待毙,他们把所有东亚可用的军队集中到青岛地区防守,侨民中的强健者也立即编入军队,统一由胶澳总督瓦尔德克指挥。德国人还征发山东劳工沿着城外山丘建立了17公里长的防线,修筑了坚固的陆地海岸炮台和多面堡,其他诸如战壕,机枪阵地,炮兵阵地一应俱全。壕沟前,德国人认认真真拉起铁丝网,清理了机枪射界。为了防御来自海上登陆的威胁,通往港口的地方全部埋设了地雷。为此,德国人发挥动手能力,把大量小口径炮弹拆卸下来,改造成临时地雷,用以配合铁丝网来增强多重防线。尽管装备优良补给充足,但他们依旧不得不小心翼翼的使用弹药,因为下一次弹药补给将于9月才能到达。

(德军青岛总指挥瓦尔德克,Meyer-Waldeck)

兵力是德国人的软肋,他们包括中国殖民军,海军陆战队,海军下舰人员,既有德军也有奥匈帝国部队,总共人。他们还有一艘奥匈帝国防护巡洋舰伊丽莎白皇后号,1艘鱼雷艇S90,4艘小型炮艇(美洲虎号等)。这只小小的海军后来表现出的战斗力并不难堪,一部分水兵还和陆军一同参与市区防守。

(一战时期的德国殖民地士兵)

(一战时期的德国海军陆战队)

比较麻烦的在于,德国人的消息来源混乱不堪,有人主张对英国人的威海卫展开一次突袭,但他们因为兵力紧张和道路质量不佳又没有必胜把握。坊间流言和间谍制造的恐慌一样可怕,有说美国禁止日本进攻山东,有说德国舰队决定性击败了英国皇家舰队,还有说中国军阀张宗昌会带8万士兵前来协助防御。

无论如何,中国北洋政府无力干涉两个军事强国,只能划出军事区,在自己的国土上任由双方交战。

在德国人饱受各路消息困扰之时,海上交火首先展开。英日舰队在抓捕靠近青岛的补给船时,德国人的S90鱼雷艇被三艘驱逐舰发现。当鱼雷艇一连串高超炫目的操作后,英军肯尼特号被其两次击中,打得火花四溅。没等赶上对方,这艘德国鱼雷艇已经靠大胆的驾驶技术飘然而去,只留下海面上一堆泡沫。

(看似孱弱实则凶悍的德军鱼雷艇S90)

日军并不顺利的登陆。

9月2日,日本陆军抵达。大约20名日军带着门火炮在山东半岛北部的龙口登陆。几天前,突如其来的台风使日本一艘驱逐舰搁浅,预示着一切不会那么容易。

(乘坐小艇往山东半岛北部登陆的日军)

果然,登陆的大批日本带着重机枪登上海滩,他们正准备大干一场,却找不到一个德国人。迎接他们的竟是狂暴的台风天气,整个海滩被水淹没,一个噩梦般的场景于泥泞,海浪,风雨交加的噪音中上演。拉车的牛马在泥水中挣扎,沉重的装备在车上滑来滑去,卸下的板条箱一不小心就顺着水流飘向大海,转眼间便不见踪影。歇斯底里的日军长官们叫骂着,疲惫的士兵们诅咒着,整个登陆行动陷入一团糟的境地。

所有已上岸部队不惜一切代价向内陆推进!上峰下达了命令。可日本工兵们眼睁睁看着一条小溪在一小时里直接上涨两米,把他们刚搭好的浮桥冲的不知去向。第二天,河水更是骤然上涨达9米之多,根本无法逾越。台风带来的山洪冲刷着道路和村庄,当地乡民死亡数以万计。日军也面临同样困境。

(通过淹水地带的日军)

9月6日,日本陆军毫无进展,但水上飞机母舰“若宫号”(Wakamiya)放出了法尔曼飞机,对德军港内的舰船和陆上目标投下炸弹。虽然飞机很快被防空火力击退,这次短暂攻击却成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从舰船上发动的空袭,也算是后来联合舰队恐怖空袭的先声。不仅于此,这些法尔曼水上飞机还会执行夜间轰炸任务,一次又一次刷新了世人对这种新型战争工具的认知。

(日军的法尔曼水上飞机,主要由帆布和木结构组成)

进入九月以来,日军飞机表现积极,舰队倒是乏善可陈。一艘驱逐舰和一艘巡洋舰被德军美洲虎号炮艇(Jaguar)击沉击伤。德军见舰艇出击无法打破海上封锁圈,便把部分战舰上的毫米和47毫米炮拆下来,改装成了陆地炮塔继续发挥余热。船员们也参与到青岛的防御之中。

9月7日,连续几天的倾盆大雨暂时停歇,这让日军陆军终于可以继续前进。他们缺乏补给供应,就径直冲入沿路乡村,把受灾尚不严重的农田民户洗劫一空。日军还强迫中国各村落交出大量粮食,猪羊,推车,供其继续作战。刚刚遭受水灾的山东百姓,又经历了兵祸,纷纷逃亡他处。

(渡河的日军马拉炮兵)

对于盟友的热情参战,老练狡猾的英国人当然有所防备。他们立即派兵“协助”并且监视日军。这支部队约0人,由巴纳德斯顿少将指挥,主要包含南威尔士边境第二营和第36锡克教徒分遣队,不少印度面孔出现在这里。

(日军和印度军人的合影)

9月13日,日军先头骑兵在即墨(Tsimo)碰上了德国前哨,短暂交锋后,惊讶的德国人选择撤退。第二天,日军切断了德国人对外联系的胶济铁路。

随着天气再次变得恶劣,日军指挥官神尾光臣决定放弃在山东半岛北部的登陆,因为这可能会花费数周时间才能摆脱泥泞。他命令所有已经登陆的部队放弃滩头,前往即墨。其余船上部队由新选定的半岛东部崂山湾(LauSchanBay)登陆。这里尽管靠近青岛德国防区,但神尾料定德军不敢轻易出动攻击滩头。

9月18日,精疲力尽的日军步兵抵达即墨,他们吃光了抢来的粮食,都还处于半饥饿状态。不等休整,神尾就命令他们进攻德国人布置在各处山上的前哨。当天黎明,日军巡洋舰轰击了空无一人的崂山湾,船上大批后续部队顺利登陆。日军一面攻击一面前进,不久后,他们和即墨日军的骑兵部队建立起联系,青岛陷入包围。

现在英日联军对德军达到了超过6比1的巨大优势。

青岛被围困。

9月19日,天气日益恶化。日军步兵占领了一个名为梅克伦堡的德国人建造的山间水疗中心,突破了德军外围防线。日军灵活运用连级部队在山区穿插,常常切入德军侧翼,迫使前哨驻守德军后退。这种犀利的战术20多年会用在现在的盟友英国人身上,让他们再次惊愕不已。

(翻越土坡的日军)

日军和德军在作战中不约而同地强征了大量中国劳工,让其挖工事,运补给,从事各种繁重的体力劳动。一些日军情报人员还借着黄种人相似的面孔,伪装成中国苦力混入德国人的阵线刺探情报,搞得德军人心惶惶。除了间谍手段,日军继续利用飞机做空中侦察,准确的信息被传到指挥部,让德军无所遁形。德国人尽管只剩最后一架飞机“鸽子”,他们也尽力在空中探查日军动向,并且识破了日军步兵对道路桥梁的伪装,这种日俄战争里的老手段没能起到作用。唯一一架嗡嗡嗡飞来飞去的德国飞机搞得日本人非常烦躁,他们正忙着在崂山修码头,在即墨建机场。

9月21日,从临时机场起飞的3架日军飞机开始搜索攻击德军飞机,他们费了很大力气也没能捉住这个苍蝇般神出鬼没的身影。

(德占时期的青岛,日军先从北部登陆,遭遇台风后转而在东面登陆)

德军指挥官瓦尔德克意识到日军正在山区高地取得优势,他决心打乱日本人的部署。很快,一支人的德军突击队攻入日军设在即墨附近一处山口的前哨,他们火力强劲,带着4挺机枪和2门野战炮。急促的枪战过后,日军很快被击溃。但附近的日军连队没有慌乱,他们很快赶来支援。面对日军增援调动,德国人知难而退,以一次小小的战术胜利结束了当天行动。

英国人此时也加入到围城之中,威尔士人和印度人在崂山湾登陆,各种不同肤色的联军聚集在了一起。

(日军指挥官神尾光臣和英军指挥官巴纳德斯顿少将)

9月26日,神尾光臣见己方已经悉数登陆,于是下令所部全面推进。整条防线上越来越多的小冲突让德军警觉,已经立功的鱼雷艇S90和炮艇美洲豹前出到港口侧面,猛轰前进中的日军。到了夜间,他们又退回二线。可是,日军接下来依然拿下了一个接一个的德军哨所,并且专门设置了炮兵阵地来对付恼人的德奥海军(奥军的伊丽莎白皇后号防护巡洋舰也加入战斗)。谁承想,德奥舰船抢先开火,把日军炮兵观察哨炸的粉碎,让炮兵们哑了火。

德奥海军的战斗力让神尾印象深刻,他遂要求日本海军轰击青岛的陆上炮台,以分散德军对登陆日军的注意力。结果指挥英日舰队的加藤定吉中将却自行改为攻击德奥海军,日本陆海军的配合可以说鸡同鸭讲,简直丝毫也不协调。

德军指挥官瓦尔德克明白日军很快会侵入第二条防线,他准备好好利用城南的浮山(PrinzHeinrichHill),便让60名士兵带着机枪前往防守。这座山俯瞰城区且难以攀登,是建立炮兵观察哨的绝佳地点。德国工兵们在山顶早已设立起一个小型前哨,拉起专用电话线路,配合日光仪与重型炮兵阵地相通讯。即使日本人切断了其他线路,这里也能够不断指示进攻者的位置。

(村落中设防的德军)

9月27,28日两天夜里,台风带来的恶劣天候加剧。同样看到浮山关键地位的神尾,派出了46步兵团的一个连,再加强一个工兵排。他们试图趁夜黑风高的时机攻上山头。

缺乏光亮的暗夜里,只能感到雨水打在身上的寒气。日军工兵斜挎绳索,探索着踏脚点,一步一步沿着悬崖上的裂缝向山顶爬去。他们摸黑寻路,举步维艰。当岔路出现在跟前,日军还派出一个排前去试验那看起来不太可能的登顶路线。整夜尝试之后,日军个个全身湿透,已经精疲力尽,但顶峰就在眼前。黎明的微光散落大地山间,透露出稍稍温和的天气。

山顶处,德日两军相互出现在逐渐清晰的视野里。巡哨德军大为震惊,他们迅速做出反应,用机枪猛射,把袭击者钉在山岩边缘。日军拼死挣扎,他们在险要的悬崖边和德军展开对射,被德军机枪压制下还不断开枪还击。僵持数小时之后,绝望的日军中队长喊叫着亲自带领了一次冲锋,结果当即被德军劈头盖脸的火力打死,不少日军士兵也被机枪打中滚落山崖。接替指挥的日军中尉组织了第二次攻击,没跑出多远也被密集的机枪子弹击毙。

(8月份的日军状况照片)

正当日军无计可施之时,先前在岔路上分出的那个排秘密绕到了德军背后,出现在山顶之上。形势突然逆转,德军陷入两面夹击的困境。日军趁势调集火力进一步打击德国人,让其无法抬头。无奈之下,德军指挥官请求谈判,他一边往前走一边挥舞着白旗表示:如果允许他和部下回到青岛城,将直接放下武器。让他愤慨的是,日军无视休战白旗,直接抓捕扣押了他。德军群龙无首,只得投降。这次战斗中,6名德军和24名日军死亡,近百名日军受伤,剩下54名德国人都成了俘虏。

(占领制高点的日军)

由于意外丢失制高点,加之英日海军的炮轰,德军从第二道防线后退。负责支援的德奥海军S90,美洲豹和伊丽莎白皇后号遭到英日联军新设置的陆上炮兵攻击,也只能退回港内。

日军压缩了他们的包围圈,在靠近青岛的沙子口湾建立前进基地。德军留下的水雷被清扫,代价是日军损失了两艘扫雷艇。0名日军工兵们和强征来的1万名中国劳工很快修建起一座码头,一条公路和一条窄轨铁路,物资的运输更加便利。不少重型攻城炮和弹药一批批抵达。各种补给也由超过辆中国劳工的手推车运载着送往前线。每辆车由两个中国人推拉,上面是超过公斤的货物,日军士兵则沿路监管长龙般的输送队伍。

重型攻城炮的基座被修建起来,各种观察哨,电话线,电台,统统进入工作状态。青岛,处于更彻底的围攻之中。

(10月,正在设置的日军炮兵阵地)

德军指挥官瓦尔德克不愿白白等待日军完成所有准备,他让己方的重型火炮轰击日军的后方基地。唯一的德军飞机标识出日军的目标,但由于日军飞机不断出击,这家独孤又勇敢的飞机只能自保,无法及时纠正炮火的落点,导致命中不佳。于是德国人换了一种方式,用大型观测气球来完成侦察。英日联军立即用饱满的防空火力来欢迎这个大家伙,导致观测员匆忙驾驶气球逃回,再也不愿意升空了。第二天,不甘心的德国人再次放出一个空的气象气球做诱饵,结果对面的防空马上将其击中烧毁。

德军无可奈何,只能让火炮盲目射击。每天这些火炮效率倒不错,能打出0发炮弹,可具体效果谁也不知道。德国人的自信让他们错误相信火炮攻击已经严重挫伤了英日联军,他们便计划对联军右翼来一次夜袭。

(德军防御堡垒,混凝土浇筑)

10月2日夜,德军出动了3个连。一个连冲到目标地只见到空空的壕沟,他们寻不着日本人踪影,便自行退回。其他部队却遭到日军猛烈火力的打击,慌忙逃回。6人被日军抓获,地上留下29具尸体。

缺乏侦察和情报的德国人日子很不好过,日本间谍似乎无处不在,散布的假消息让德军情报人员再也无法区分现实和幻想。

日军指挥官神尾光臣吸取日俄战争“肉弹战术”伤亡惨重的教训,采用稳扎稳打的方式,教科书似的掘壕推进。S型战壕,坑道,平行壕,各种能想到减少伤亡的方式日军都用上了。不仅日军内部对这种磨磨蹭蹭的方式非常不满,赶到前线的英国人也非常恼火。这些英国佬和日本陆军作战习惯差异巨大,有时还敌我不分,日军的子弹一不小心就会飞向英军巡逻队。10月下旬抵达前线的印度士兵更是加剧了指挥摩擦,双方在阵地里非常别扭。与此同时,日本海军秉承了和陆军完全不同的风格,和自己的老师——英国皇家海军相处非常融洽,可以说做到了无缝衔接。

(在浅壕的日军步兵)

10月6日到14日,英日海军的封锁舰队数次靠近同德国人的沿海炮台对战,结果没能摧毁建设良好的炮台,自身反而有舰艇被炮火打成起火重伤。德军见状,于17日夜间再次派出了经验丰富的S90鱼雷艇。这艘凶恶的小船缓缓驶出港口,它搜寻了几个小时,终于发现海面漂浮着一个黑影,立即瞄准对其射出一枚鱼雷。数十秒后,轰然巨响把双方沉睡的士兵从梦中惊醒过来。鱼雷引发巨大爆炸,让目标轻巡洋舰高千穗号当场沉没。全船名船员里,只有3人幸存。

取得重大战果后,S90发现自己捅了马蜂窝。众多英日舰船急急赶来搜捕它。S90赶快灵巧的逃走,直到耗光自己的燃油以后,在中国海域自行凿沉,结束了它悍勇的一生。

相比起表现突出的海军,德国步兵近况堪忧。10月22日晚间的夜袭又告失败。80名德军刚刚接近日军阵地,就被警戒哨发现,交叉火力射击之下,他们匆忙撤退。

(日军和被打死的队友)

总攻击!

10月25日,所有日军重型攻城炮均报告准备就绪。神尾并不着急,他要等到每门11英寸大炮全都配备上发炮弹,足够15天连续的轰击才罢休。而在这之前,所有攻城炮全都不能开火,不能暴露目标。为最后的总攻击,日本工兵还组成了装备枪榴弹和被戏称为班加罗尔鱼雷的爆破筒的突击排。

(10月,设置完成的日军重炮阵地)

台风离去之后,天气慢慢转好。英日海军的系统性炮击作用开始显现,德军的海岸炮台抵挡不住,大多被炸成碎屑。

10月31日,时值大正天皇的生日,就像是为了庆贺,沉默已久的日军多门攻城炮一齐开火。炮击计划制定非常详细,每门火炮都分派了一个主要和一个次要目标,需要持续不断的开火,校正,再开火。而日军花力气占领的浮山起了重要作用,山顶的观察哨不断把射击参数传给炮兵阵地。原本德国人的眼睛变成了日本人的炮击辅助利器。

第一天,恐怖的巨炮就摧毁了青岛市内的陆基炮台,活着的德军赶忙放弃了这些废墟。

(被重炮摧毁的德军炮台)

第二天,炮击仍在继续,德国人的贮油罐和码头遭了殃,大型陆基炮台也被炸得七七八八。加上来自海面舰艇的夹攻,德军已经焦头烂额又无从有力反击。他们防线的不远处,日军正一米一米的向前挖掘壕沟,双方越来越近。

11月2日,不仅炮台被击毁,德军的铁丝网,战壕,以及补给点也遭到铺天盖地的炮火打击。两天后,一个由工兵排加强的日军步兵团攻占了水泵站,抓获21名德军俘虏。供水被切断后,青岛成里的防守者不得不四处寻找井水止渴。工事成了瓦砾,断裂的电线埋在其中,德国人继续顽抗。英军也加入到进攻当中,他们因为和日本友军配合不力,被德军打死6人,打伤20人,只能退回出发点。他们刚一返回战壕,英日双方之间的指责争吵就爆发了。

(铁丝网旁的日军士兵)

11月5日,德军剩余的舰船大都被凿沉。整个德军的士气变得低落消沉,他们躲在弹坑和废墟里畏缩不前,长官的指挥也不灵了。

(躲在掩体后的德军)

瓦尔德克可以预见青岛的结局,他让那架勇敢奋战的“鸽子”在第二天飞往中国。这架小飞机不仅完成了繁重的侦察任务,还投下了一些简易炸弹,据称驾驶员还用手枪击落了日军的法尔曼飞机,可算是人类航空史上第一次空战胜利。

日军已经在准备最后的决战,神尾希望英军也加入日军的攻势,不要单独行动。英国指挥官却非常反感被指手画脚,或者成为日本人的跟班,他抗议自己的精英部队毫无用处。

(日军机枪阵地)

11月6日,最后的战斗展开。德军炮兵已经耗尽了弹药,各路部队依托市内的堡垒群继续抵抗。距离德国阵地仅仅多米的日军发起了冲锋。他们群起攻入德军据守的Redoubt4号堡垒,德军对着来者射出枪膛里的子弹以后,径直发起刺刀反冲锋,血光嘶吼之中竟然打退了日军。瓦尔德克收到战报后,认为自己还有机会,他就继续调动预备队反击。3号堡垒的战斗同样在破裂的混凝土掩体里展开,双方透过裂缝和孔洞相互射击,在日军不断的压力下,3号堡垒驻军最终举手投降。

(被日军占领的堡垒)

德军预备队的反击撼动了日军侧翼,但很快被赶来的日军主力击溃。2号堡垒防备不严,被日军从后方偷袭,很快举起白旗。日军再接再厉,继续从侧面攻打坚固的4号堡垒。德军预备队此时刚好赶到,双方激烈的对射爆发了。日军不断投入增援,德军的1号5号堡垒也拼命伸出援手。3个小时后,残垣断壁间的抵抗者才被刺刀和手榴弹清除干净。

(日军攻克青岛的宣传画,充分体现了炮击战术)

防线缺口被打开,形势明朗了。但这场围城战最终要以一场传奇的对决来画上句号。(该战例有资料质疑)

日军通过缺口四面散开进攻,一个日军上尉队长正带人冲上山坡,迎面和一名德军中尉以及他的部下们猝然相遇。两名带头军官一瞬间愣住了,他们相互盯着对方,谁也没有动作,现场气氛几乎凝固。探照灯的巨大光束照射着他们,仿佛这是一个舞台,一场最后的表演就要开始。

两个男人似乎在眼神里达成了共识,他们像古代传统的决斗一般,让目瞪口呆的士兵们站在后方。两人沉默着,日本上尉慢慢拔出了他传统的武士刀,德军中尉也郑重出鞘了他锃亮的仪式佩刀。这场仿佛穿越的决斗似乎是双方荣誉的较量,刺眼的探照灯让德日士兵们炫目之时,德国中尉倒在了地上。鲜血顺着武士刀的锋刃流下,日军士兵欢呼起来,德国人木然的丢下武器,接受了这个事实——他们输了。

11月7日,德军指挥官瓦尔德克正式投降,残存的士兵从1号,5号堡垒中走出。这些人垂头丧气,等待着命运的判决。

当然,他们不会想到,在板东战俘营(BandōPOW)里,他们可以喝酒抽烟吃肉,拉琴弹曲搞乐队,日子比墙外卖儿鬻女的本地农民,过劳倒毙的日本女工滋润许多。

(战俘营里组织乐队的德国战俘)

写在末尾。

这场东亚的争霸战争落下帷幕,日本接过了德国人在山东的一切权益。

日军和英军共死亡,人受伤。德奥军队共死亡,人受伤,人被俘虏。

德军战术上可圈可点,但无法抵消日军高达6倍的兵力优势。而且日军对土木作业和炮兵运用非常成功,极大减少了步兵伤亡。这也算是日俄战争里乃木式正面攻击法留下的数万阴魂换来的经验吧。

从此,德意志海外帝国的短暂幻梦被打破,德国人民不得不承受一战失败的惨痛后果,凡尔赛和约的严酷条款会埋下仇恨的种子,直到下一次世界大战。

对于日本,大正德莫克拉西的余音慢慢消逝,昭和的狂热正在兴起。很快他们就要宣传起新的口号:“欧洲人的欧洲,亚洲人的亚洲,”或者准确一点说就是:“日本人的亚洲”。

平白受难的中国百姓,他们还需要继续在这国那国的武力下挣扎求生,即便讨回青岛,也难以躲避日军的第二次占领。他们,还需要在黑夜中摸索很久。

(年的日军宣传画,嘲弄了过去的盟友英国)

历史就是这样,当我们打开一瓶瓶亲切的青岛啤酒,无论是炎炎夏日的冰镇,还是冻人冬夜的温煮,那一口口喝下去的,不都是前人们经历的深沉过往么?

(感谢阅读长文,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其他文章账号下可见)

末日挣扎——日本投降的前一天

参考文献:

JorkArtelt:Tsingtau:DeutscheStadtundFestunginChina-

CharlesB.Burdick:TheJapaneseSiegeofTsingtao

PaulG.Halpern:ANavalHistoryofWorldWarIConwaysAlltheWorldsFighting

Hoyt,EdwinP.TheFallofTsingtao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lingkang.com/xtyf/76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