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山风景区
道教圣地——黄石山风景区
黄石山风景区位于河南省方城县独树镇北九公里处,景区面积总长8公里至金顶,宽1.3公里。其中巍峨险峻,独出众峰之上,而且风景秀丽,山清水秀,海拔.8米。黄石山又名北武当山(对湖北武当山——大顶山而言),黄石山是道教仙翁发源地,张三丰后入湖北太和山修炼,在此传兵书于汉将张良,故称黄石山、灵山,又名小顶山。
该道观建于春秋和汉代,黄石山自古以来是豫西南著名的道教圣地,相传葛仙翁、真武帝君(俗称祖师爷)—张三丰先后在此修炼升仙。在黄石山建成了拥有七宫、二观、二庵、十七殿、二桥四堂庙、五洞一街,三道天门的庞大道教建筑群和历史闻名的桃花庵、黄石砚及楚长城遗址,二千余年的银杏王树,映仙湖,仙女湖等景观构成。
延禧攻略
方城山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相互防御,由修筑烽火台、列城开始,进而逐步把这些建筑物串连起来,构成一个完备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长城,我国最早修筑这样长城的,却是诸侯国家之一的楚国。楚国所筑长城名“方
千年银杏树
《汉书.地理志》载:“楚叶公邑,有方城,号曰方城”。《水经注》载:“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争强于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通华夏,故号此城为方城。”《太平寰宇记》载:“方城山亦名黄城山。”《中国长城沿革考》载:“楚方城又名方城,但方城亦是山名,又是县名。”《中国长城建置考》载:“盖城人于北边设险,必择山势之利于防守者,叶南既有此山,且当楚北通中原之要冲,故置关守于此,以山言之,则为方城山,以关守言之,则为方城塞。”据考,楚之方城长城,其缘附之地,大抵西南自湖北省竹山县至河南省邓县(今邓州市)之东北,顺今镇平县西域北行,入内乡县东北境。再自此折向西北,逾湍河,经郦县故城(今内乡县西北郦城村),达冀望山。复折向东行,沿伏牛山脉,经嵩县、鲁山、南召等县交会处转向东南行,又入叶与方城二县交界地,先经黄城(今小顶山),后达于东山。复自于东山沿舞阳,方城两县毗邻处南入泌阳中部之中阳山,即沙河发源地。再转向西南,经由泌阳西北境,入唐河县界。
这座长城,南北绵亘千余里,楚恃以守卫其北境。楚成王十六年(公元前年)夏,齐恒公率齐、鲁、宋、陈、卫、许、郑、曹八国大军讨伐楚国至召陵(今郾城县东),楚成王派屈完会见齐侯。齐侯把诸侯的军队列成战阵,与屈完同坐一辆战车观看时,齐侯盛气凌人地用手指着布列的战阵对屈完说:“用这样的军队来作战,谁能够抵御他们?用这样的军队来攻城,哪个城池攻克不了?”屈完从容回答说:“君王如果用德行安抚诸侯,谁敢不服?君王如果用武力,强行征服的话,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君王的军队虽然众多,我们是不怕的。”齐恒公见楚防御工程坚固,只好和诸侯一起同屈完订立了盟约,许和退兵。
两千多年来,朝代更迭,沧桑巨变,楚方城--方城的原貌,早已不复存在。通过笔者考古调查,在今黄石山西麓大关口黄家门村发现了楚长城遗迹。大关口西侧为旗杆山,东侧为擂鼓台面,两山耸立夹峙,形成隘道,故称“大关口”。大关口东西两侧的山坡上分别有用土、石筑成的城垣等关塞工程设施的遗迹。城垣有南北两道,呈东西走向,断面为梯形,残高1.5米--3米,全长米。从整个城垣的修筑方法看,基本上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土以土筑,无土则砌以石块。东西两侧的城垣均交汇于黄家门村旁的古大道上,把两座山连在一起,构成一个天然的屏障。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元和志》载:“方城山在县东北五十里,即沮溺耦耕处。”沮溺即长沮和桀溺,系春秋时楚国的两个隐士。他们隐居在方城山东麓,一起种田。孔子周游列国时路过这里,使子路问津于此,后来诗文常用为避世隐士之典。
黄石山
黄石山
秦朝末年,张良刺秦始皇不中,隐名埋姓,遍游名山,走访有识之士。相传,这里曾有一位很有学问的道士,叫黄石公,是道教有名的仙翁,居黄石山之阳的仙翁观里,黄石山也因此得名。《汉书.张良传》载,一日,张良游于圯(桥。传谓黄石山前之遇仙桥)上,黄石公故意落履于圯下,令良取履,并伸足使穿之,良皆如命。黄石公曰:孺可教矣。遂相约后五日平明仍会于圯上。良遵嘱三往,方如所期。于是,黄石公授张良《太公兵法》一书,并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张良得书,日夜诵读。之后,辅佐刘邦打天下,建立了汉朝基业。后世因以“圯桥进履、圯桥取履、圯桥授履、圯桥跪履、纳履、结履....”等谓屈已尊老、求取教益的典故。自此,黄石山与仙翁观更负盛名。汉之后,仙翁观屡有增修、重修,到宋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北宋景德年间(公元-年),真宗赵恒“下诏崇11,岁时遣使奉祀,著之甲令。”元丰初(公元年),神宗赵顼下诏“仙翁观隶中太一宫”。崇宁三年(公元年)大加增修,“凡门庑堂室庖浴为楹一百有二十,为工以万计,费钱二千万。”
相传,三国时道士葛玄亦修道于此。葛玄曾从左慈学道,受《大清丹经》三卷、《九鼎丹经》一卷、《金液丹经》一卷,然后授弟子郑隐。葛玄常服饵术,能用符,行诸奇术。道教尊为“葛仙公”,又称“太极左仙公”。宋崇宁三年(公元年)封“冲应真人”。淳佑三年(公元年)封“冲应孚佑真君”。
黄石山东麓有砚山,产砚石。所雕砚台,久负盛名,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在他所著的《砚史》中说:“唐州方城县葛仙公岩石,如玉莹,如鉴光,而着墨如澄泥不滑...墨发生光,如漆如油,岁久不乏,常如新成,有君子一德之操。”他在《砚史》中列举了全国26种砚石,方城砚石仅居玉观之后。户部侍郎、工部尚书李之纯得方城黄石砚一方,视为至宝,并挥毫作诗,盛赞方城黄石砚之佳。后将石砚及诗馈遗其挚友大书法家黄庭坚。黄庭坚得砚,珍而藏之,且和诗---《次韵李少纯少监惠观》一首,后来黄庭坚任叶县尉,亲登黄石山,考察砚石生产情况,饱览黄石山景色。明人马愈在他的《马氏日抄》中也以“方城石”为题对黄石砚大加赞扬。说“方城石磨之声平有韵,腻而不滑,墨随手下,如油如漆,明亮照人,比他石绝异乃石中之上品也。”
小武当山
小武当山
黄石山又名小武当山,俗呼为小顶山。乃对湖北武当山(大顶山)而言。北宋时期于山颠建“玄武观”,祀玄武帝君。“玄武”为北方神,《楚辞.远游补注》:“玄武为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年),笃信道教的宋真赵恒梦见他的远祖赵元朗告诉他:“吾人皇九人中之一人也,系赵之始祖,再降乃为轩辕皇帝,唐时复降,主赵氏之族,今已百年,皇帝善为抚育苍生,无怠前志。”(《宋史末》卷二十三《天书封祀》)之后,宋真宗把梦中的赵元朗追谥为“圣祖”,诏天下避圣祖讳,开始讳“元”为玄,讳“朗”为明。后又因“玄”与“元”声相近,所以以“玄”为“真”。到了天禧二年(公元年),有营卒在保圣营的西南,发现了龟蛇。道士们说这是真武显灵,遂建真武祠供奉起来。
道家则附会说:黄帝时,玄武托胎古净乐国善胜皇后,产母左胁,长而勇猛,不统王位,得玉清圣祖紫元君传授无极上道,越东海来游,遇天神授以宝剑。还说先在黄石山修炼,后入湖北太和山修炼,经42年功成,白日飞升,威震北方,玉帝册封为玄武。太和山、黄石山即因此更名为大、小武当山,取非玄武不足以当之之意。宋大中祥符(-年)间,尊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其祀像披发、黑衣、仗剑、踏龟蛇,从者执黑旗。
到了明代永乐皇帝(公元-年)时,朱棣自称是真武帝君转世,以骗取老百姓的信任。为此,在大、小武当山修建数以百计的美轮美奂和体制恢弘的宫观庵宇。在小武当山建成了拥有七宫二观、二庵十七殿、二桥四堂庙、五洞一街、三道天门的庞大道教建筑群。万历二十八年(公元年),神宗朱翊钧遣御马监太监白忠赴小武当山给玄帝殿住持及道众人等送大藏经20柜,敕谕“虔洁供安,朝夕礼诵。”
小武当山自古以来为道教圣地,黄石公、葛仙翁、真武帝君(俗称祖师爷)、张三丰先后飞升或清修于此。加之这里峰奇谷险,洞室幽邃,山青水秀,宫观栉比,每逢阴历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的古刹大会,招徕了豫鄂两省众多的文人墨客、善男信女、巨商大贾,咸登于此,或咏诗赋词,或朝山进香,或买卖货物,或旅游观光。人流如海,摩肩擦踵,盛况空前。
小武当山之阳7华里处为太子坡(俗称好汉坡),游人至此即进入“神”道,相约不得嬉戏,务需虔心恭意。行程不远,至小老君堂村。这里是黄石公修炼的地方,仙公观就建在村子西侧,传为汉成帝元延年(公元前11年)始建,唐开元中扩修。现仅存宋大观年间“唐州方城县黄石山仙公观重修大殿记”残碑一通和巨型柱础若干。北行数百步,一座覆盖碑楼的巨碑树于道旁,碑文为明万历皇帝的敕谕。碑之东侧为桃花宫,也称东宫。宫内有殿宇28间,分别祀收元老祖、眼光奶奶、文昌帝君等神像。文昌就是文曲星,古代星相家认为它是吉星,主大贵。后被道教尊为主宰功名、禄位的神。此外,传说文昌帝君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曾护佑唐玄宗(公元--年在位)奔蜀,封为“济顺王”。宋真宗咸平年间(公元-年)封“英显武烈王”。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年)封“梓潼神”,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帝君”。这样以来,文昌与梓潼合而为一,遂称“文昌帝君”。
桃花宫之西为万寿宫,始建年代无考。明正统十一年(公元年)至天顺八年(公元年)由住持曹尚溪鸠工庀材进行重修,修葺有老姥、龙王、真宫、三清、三翁、崇宁、三官、方丈等殿堂30余间,内祀老姥、龙王、元始天尊、天官、地官、水官诸神像。万寿宫前有银杏古木一株,树高29米,围粗6.39米,树冠幅.6平方米,荫地1.11亩。据说,此树植于唐代,历千余年,至今依然枝繁叶茂,盘根错节,苍劲挺拔,直插云霄。俗说:“万寿宫前银杏树,八个老婆搂不住。”这是再形象不过了。由于此树高大遮天,葱茏蓊郁,好事者每谓是大仙居处。于是,善男信女们,多用黄布或黄裱纸书写“供奉大仙爷之神位”置于树干。以致香客至此,无不上供焚香,顶礼膜拜,祈求“树仙”赐福、除邪、保佑太平。也许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才使得它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活力。万寿宫西禹王殿前,依山石镌刻一石龙首,犄角高耸,虬须飘拂,瞠目张口,一股山泉由口中喷出,似雪练,若粉霰珠玉,直泻于八角琉璃井内。琉璃井内,尾尾金鱼嬉戏,井外只只彩蝶飞舞。游人至此,触景生情,故有“金鳞鱼戏,井外只只彩蝶飞舞。游人至此,触景生情,故有“金鳞鱼戏琉璃碧,粉翅蝶翻锦绣红;更向遥峰高绝处,一舒醉眼四望空”的吟咏。
万寿宫的北边是桃花庵。庵内建殿堂10间,内祀关圣帝君、包公、火神、混元老祖诸神。混元老祖是混元教供奉的最高神袛,太上老君即混元皇帝。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最早见于《魏书.释老志》:“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生而白首,故号老子;耳有三漏,又号老聃。”
由桃花庵北行至惠元宫。宫内建殿堂楼台27间。内祀皇姑、城隍、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王灵宫诸神像。王灵宫殿内悬一巨匾,上书“你也来了”四个飞白金字。王灵官身著铠甲,赤面三目,虬髯竖发,裂毗张口,目如铜铃,巨齿裸露,倾身欲起,右手仗鞭,置于上方,左手下指,几乎及于跪拜者之首。善男信女入此殿内,即是胆量再大,也会望而生畏,不寒而栗,由此而虔心恭意地去焚香上供,就不必说了。王灵官,亦称“玉枢火府天将”。是道教奉祀的护法神。相传姓王名善,宋徽宗(公元-年在位)时人,曾从蜀人萨守坚受符法,为林灵素再传弟子。王死后玉皇大帝封为“先天主将”,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明永乐中(公元--年)封为“隆恩真君”。在惠元宫西边的悬崖绝壁上,刻有清同治已已年(公元年)重阳日开封司铎许静、叶县知县欧阳霖、监生孟继唐等名人骚客同登绝顶,览胜抒怀的摩崖题记。
从惠元宫复行百余米,即是太和宫。山门前有古桧柏一株,枝状叶茂,一枝直伸山径,似接引信士入宫拜神。宫内建殿堂19间,内祀三清(指居于三清天、三清境的三位尊神。即居清微天玉清境的天始元尊,亦称天宝君;居禹余天上清境的灵宝天尊、亦称太上道道君;居大赤天太清境的道德天尊,亦称太上老君)、药王、老姆诸神。
过太和宫梯步拾阶而上,到头道天门土地堂。复行半里许,就到了二天门,这里昔日有参天银杏树一株,五十年代遭雷火击断。二天门建有赵灵宫殿、三清殿、道房、三仙洞楼房等15间。旁有太子洞、水帘洞、磨针井等景观。三仙洞内,祀麒麟送子老姆、太山老姆、张三丰。主尊张三丰身穿布衲,足登草鞋,神态飘逸,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传谓元末明初,来此洞修炼,自称得道成仙,无知的善男信女们,便误以为真仙转世。消息传到朝廷,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爷子都曾派人找他,但两次都给他躲避了。此人原籍辽东懿州(今辽宁阜新),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是他的号。张一生不修边幅,外号张邋遢。距三仙洞不远是磨针井。说起磨针井,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净乐国太子在学道时,因意志不坚,欲出山还俗,但在下山途中,看到一位老姆在水井旁边磨绣花针。太子问:得什么时候成?回答是:“功到自成”。太子感悟,上山继续修炼,卒成正果。磨针井之名,即由此而得。这位老姆,说是道家玉虚圣祖紫玄君幻化。
攀荆扶葛再登台阶百余米,便到三天门,这里安阳宫,宫内建有玉皇殿、马灵宫殿、三官殿等殿宇12间。内祀玉皇大帝、南海观音、三官等神像。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宫解厄。安阳宫旁有黄石公洞、黑虎洞诸景点。
站在安阳宫,仰望绝顶---祖师顶,虽近在眼前,由于怪石嶙峋,峭岩耸立,既陡且险,更难攀登。绝顶处修一皇城,建于悬崖绝壁之上。城墙高耸,环卫玄宫。皇城南门砌层层台阶,似自城门口垂直挂下,石阶旁边设铁索链一挂,人们进城需攀缘铁链拾级而上。城内建有真武(祖师)殿、灵霄殿、祖母殿、灵官殿等殿庑11间。其中祖师殿建筑别具风格,飞檐九脊,铁瓦丹墙,其额枋、斗拱、椽梁,遍施彩绘。整个装修,飞金流碧,极为壮观。殿宇内分别祀真武帝君、玉皇大帝、十二灵官、祖母等神像。真武帝君首袍衬铠,披发跣足,丰姿魁伟。玉皇大帝峨冠华衮,安祥恬静,笑容可掬。十二灵官,形成各,威武雄壮。真武(祖师)殿旁是“飞升台”,俗谓“舍身崖”,传谓大庆子羽化飞升成仙之所。飞升台横空翅展,下为深渊,绝崖千丈,深不可测。崖尽头置一香炉,俗称龙头香。善男信女为仰慕真武帝君,冒着生命危险,膝行其上,敬烧龙头香,偶一失足,即附涧丧命,身临其地,无不毛骨悚然。飞升台间,云缠雾绕,或隐或现;藤萝飘垂,凝绿滴翠,颇具“横空出世,玄妙超然”意境。
皇城之东的两座山峰分别建有奶奶殿、雷公殿。雷公是古代神话中司雷之神,也称“雷师”、“雷社”。《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离骚》:“鸾皇为余前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道教认为雷霆可以为天“代言”,“主天之灾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由浮黎元始天尊第九子玉清真王,化生雷声普化天尊,专制九霄三十六天,掌握雷霆之政。
小武当上建筑宏伟,举世瞩目,但由于朝代的更迭,风雨的剥蚀,或毁于兵或自然倾圯,很多地方已经失去了原貌。然而幸存的殿宇和近年来道教活动开放后,善男信女们慷慨解囊集资重修的宫观仍为数不少,其红墙绿瓦,参差栉比,争相辉映。崎岖道上,丛林掩眏,山花杂缀,更觉环境宜人,至若游人登临绝顶,举目南眺,平原无垠,绿野如毡,郑南公路像一条彩带横贯南北,向北俯瞰,奇峰环峙,苍翠如屏,伏牛群山如条条巨蟒趋伏其间,再者凌晨观日出,傍晚看云海,自然心旷神怡,美不胜收,真可谓观光游览之胜地了。
仙翁雪霁
金元好问
观宇魏峨紫翠间,葛公从此炼还丹。
六花摆罢难寻处,树木桩成玉笋班。
游黄石山
清侯肩复
铁锁攀缘向玉台,千盘鸟道倚云隈。
人依上界胸常阔,身到诸天眼自开。
岭脉南通卧龙去,峰形西抱伏牛来。
吾衰犹健登高力,为喜山灵接引回。
重阳三日游黄石山
清陈书
一年一访葛仙翁,趁着重三兴不穷。
亘岭浓云争拥树,隔溪嫩柳自摇风。
金鳞鱼戏琉璃碧,粉翅碟翻锦绣红。
更向遥峰高绝处,一舒醉眼四望空。
重久日游小武当山
天教共赏菊花天,万里秋风扫积烟,
村外村迷红叶径,树旁树压白云泉。
缀枝山果争供佛,赌酒石楼自号仙。
瞥见茱萸弯上月,已随获影印前川。
乡村小池有您的支持,我会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