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锡亮灸法保健灸的方法和主要穴位

灸法名著推荐:《谢锡亮灸法》

??《谢锡亮灸法》

保健灸的方法和主要穴位(节选)

保健灸的方法和主要穴位

保健灸在国内外实践中已经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其所以能够得到广泛应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简便易行,效果明显。灸法比针法还要容易,只烧皮肤,不触内部重要组织。保健灸尤其容易,因为取穴不多,便于掌握,只要经过医师指点,或者按图取穴,就可以自己操作,或者家人、同志互相操作,达到保健的目的。其中关键问题在于取穴和操作技术。现将保健灸的12个主要穴位的取法、特性、作用分述如下。

一、大椎

1、取穴法

大椎穴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恰好与肩相平。使病人正坐平肩,略低头,在第7颈椎下,第1胸椎上陷凹处取穴。当低头时,颈后与肩平处,出现一个高突,即第7颈椎,其下即大椎穴。有的人出现2个高突,下面最大的、会活动的是第7颈椎。

2.特性

大椎在项下背上正中,属督脉经,手足六条阳经皆会于此。督脉上通于脑,有总督诸阳的作用,称为阳脉之海,有解表通阳,清脑宁神之功效。

3.作用

(1)呼吸系统疾患:治上呼吸道感染、肺结核、肺气肿、咳嗽、哮喘、支气管炎。

(2)神经系统疾患:治癫、精神分裂症。

(3)血液系统疾患:可增加白细胞。

(4)主治发热:为全身退热穴。

(5)对疟疾病有特效:但要在发作前2小时内治疗。

(6)其他:亦治衄血、呕吐、黄疸、小儿诸疳、中暑、荨麻疹、角弓反张、项背及脊中拘急、疼痛等,还有强壮全身和解尿毒的作用。

二、风门

1.取穴法

风门穴在第2与第3胸椎之间旁开1寸5分。

2.特性

风门属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经交会。所谓风门即风邪之门户,出入之要道。又名热府,是热气聚集之意。此穴能泻诸阳经热气,亦泻胸中之热,所以不论内伤外感,一切风症皆主之,它有宣通肺气、疏散风邪、调理气机之功效。

3.作用

(1)防治感冒:风门穴既是感冒的预防穴,也是治疗穴。多灸风门,可以预防感冒。如果觉得项背发冷,似有感冒的征兆时,可即在风门穴灸20壮,同时灸身柱穴,就会觉得脊背发暖,感冒可以避过,即使避不过,也可以减轻;如果感冒以后总觉得没有痊愈,迁延时日,则灸风门,即可痊愈。感冒被称为百病之源,容易引起许多疾病,因此,应用风门穴预防和治疗感冒,是重要的保健措施。

(2)呼吸系统疾患:风门穴对于防治小叶性肺炎、肺门淋巴结核、初期肺浸润、哮喘、支气管炎、胸膜炎、百日咳等,都是重要的穴位。日本将风门穴称为“打肩”,灸风门穴称为“打肩灸”。民间习俗,人到20岁,要“打肩灸”,有利于预防肺结核。

(3)预防脑出血:灸风门能预防中风。脑出血昏倒时,可在风门穴上放血,会缓和脑部充血或出血,可以急救。

(4)耳鼻咽喉科疾患:鼻炎、鼻窦炎、咽喉炎、腭扁桃体炎等。

(5)医治背部蜂窝织炎:即中医外科的痈疽搭背,灸风门能有预防发痈疽的作用。

(6)其他:肩酸痛、肩背软组织劳损、头痛、颈部痉挛。一般头痛,只灸风门、身柱即可痊愈。

三、身柱

1.取穴法

身柱穴在第3与第4胸椎棘突之间。取穴时,使病人自然正坐平肩,略向前低头,在第3胸椎下陷中取之。

2.特性

身柱穴为督脉之脉气所发,在上背部正中,第3胸椎下,接近肺脏,属督脉经,通于脑髓,名为身柱,含有全身之柱之意,它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疔毒、宁神志之功效。

3.作用

(1)灸身柱可以健全神经系统:因而可以防止疲劳和促进疲劳的恢复,可以防止神经衰弱、不眠症、头痛等。对脑出血、精神病、癔症、小儿麻痹、癫、舞蹈病也有疗效。日本针灸医家代田文志,在长野县40所学校对学龄儿童进行保健灸的报告说:“灸过身柱穴之后,不伤风了,食欲增加了,发育也好了,总之,健康状况改善了。所以,虚弱儿童的家长,应该格外注意长期给孩子灸身柱。身柱是学龄儿童施灸的重要穴位。身柱灸对于成年人,也是必要的灸穴,是保健上不可缺少的。”

(2)通治儿科百病:对于婴儿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缺乏、精神萎靡、夜不眠、夜哭、哮喘、支气管炎、百日咳、抽风、发育不良、面黄肌瘦,都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可将艾绒搓成铅笔尖或更细一些,在身柱穴灸3壮。像吐乳之类,2~3天即可痊愈;由于泻吐、消化不良而引起乳幼儿病危者,灸身柱可以转危为安;对于哮喘、支气管炎、百日咳也都疗效明显。对于3岁以上的小儿哮喘,除灸身柱外,可加灸灵台穴(第6椎下陷中)。由于身柱灸对于上述小儿各病都有明显疗效,所以是保证小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应该成为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一般家庭常识,要大力推广。

(3)防止呼吸系统疾患:身柱灸可以预防和治疗感冒,对于小叶肺炎、肺门淋巴结核、初期肺浸润、胸膜炎、哮喘、支气管炎等,是必不可缺的灸穴。

四、脾俞

1.取穴法

脾俞穴在第11与第12胸椎棘突之间旁开1寸5分。使病人正坐或俯卧,按第11椎下脊中穴旁开1寸5分取穴。简便取法,可先摸到肩胛骨下角平为第7胸椎下。

2.特性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水谷,主四肢、肌肉,能统摄血液,开窍于口唇;胃司受纳,通主水谷。故皆为仓廪之官,主宰中焦、脾、胃、十二指肠、小肠、胆、胰等的消化和吸收作用。所以这里说的脾脏,具有运化五谷精气及输布津液于全身的功能,是供给五脏六腑营养的源泉。在精神方面是意与智之所藏,故有智慧囊之说。凡属诸虚胀满皆为脾病。

脾俞穴在背部的中部,是十二脏腑背俞穴之一,属足太阳膀胱经。它有调理脾气、运化水谷、渗利除湿、和营统血之功效。

3.作用

(1)消化系统可治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消化不良、缺乏食欲、急慢性肠炎、痢疾、泄泻、肝炎、黄疸、肝脾大、胃痉挛。

(2)治慢性出血性疾病、贫血、子宫下垂。

(3)治营养不良、水肿、四肢沉重、失眠、喘息。

(4)治湿疹、荨麻疹等。

五、肾俞

1.取穴法

肾俞穴在第2与第3腰椎棘突之间,旁开1寸5分。使病人正坐或俯卧,从第2腰椎之下命门穴,旁开1寸5分取之。简便取法,使病人正坐直腰,由医者两手中指按其脐心,左右平行移向背后,两指会合之处为命门穴(此穴正对脐中),由此旁开取之,但此法对于胖人腹壁下垂者不甚准确。

2.特性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藏精与志,通于脑。肾主水,其华在发,开窍于耳。肾为先天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为人身精气出入之源泉,又主宰一身之元气。肾与膀胱、生殖系、神经系、消化系、呼吸系均有关系。如果肾气足,则人体精力充沛,强劲有力,生殖力强,脑功能也精巧灵敏,消化旺盛。

肾俞穴在腰间,是十二脏腑背俞穴之一,属足太阳膀胱经,有调理肾气,强健脑脊,聪耳明目,健身体、壮元阳之功效。

3.作用

(1)泌尿生殖系疾患可治急、慢性肾炎、肾绞痛、肾下垂、遗精、遗尿、阳痿、月经不调、盆腔炎、不孕症、膀胱炎、膀胱麻痹、糖尿病、淋病。

(2)治腰痛、腰肌劳损、腰神经痛、下肢麻痹。

(3)治贫血、身体虚弱、面色白、畏寒、四肢不温,慢性腹泻、耳鸣、耳聋、脱发、毛发干枯、多梦、失眠。

(4)肾虚引起的支气管哮喘。

六、中脘(太仓)

1.取穴法

中脘穴在上腹部之中央,腹白线上。使病人仰面平卧,自胸歧骨(胸骨体、剑突联合处)至脐中心1/2处取穴。

2.特性

中脘穴,又名太仓,位于中焦中点,适在胃上,“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为手太阳经、手少阳经、足阳明经三脉之所生。任脉经之所发,手太阴经之所始,足厥阴经之所终。又为胃经之募,六腑之会,凡腑病皆治之,又为回阳九针之一,主暴亡诸阳欲脱之疾。由此可见,中脘一穴与小肠、三焦、胃、肺、肝,任脉等六经均有关系,故有中脘为上纪之说。它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纳谷化湿、降逆止呕之功效。

3.作用

(1)治急慢性胃炎、腹部胀满、呕吐、呃逆、胃痛、胃下垂、胃溃疡、胃扩张、消化不良、腹泻、便秘、肠梗阻、胃酸缺乏或过多、食欲缺乏、痢疾、肝炎。

(2)治高血压、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官能症、精神病。

(3)对子宫左屈、后屈有调整作用。

(4)治心下痞满、中气不足、气短。

七、关元(丹田)

1.取穴法

关元穴在下腹部之正中线上,使病人仰卧,由脐中至骨联合上缘折作5寸,在脐下3寸处取穴。

2.特性

关元为一身元气之所在,属任脉,为手太阳小肠之募穴在脐下胞宫之上,为生化之源,当人体上下四旁之中,名为“大中极”,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又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会。

别名丹田,是生命之田的意思,脑为上丹田,关元为下丹田。又是冲脉、督脉、任脉所起之所,此三脉者同发于胞中,称为一源三歧。《难经六十六难》集注云:“丹田者,人之根元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太子之府也。男子藏精,女子主月水,以生养子息,合和阴阳之门户也。”故有关元为下纪之说。它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主生殖、主原气之功效,长期施灸元气充足,虚损可复。所以能主治诸虚百损,壮一身之气。

3.作用

(1)泌尿生殖器疾患可治肾炎、睾丸炎、尿道感染、膀胱炎、膀胱麻痹、急性尿潴留、前列腺炎、慢性子宫病、夜尿、遗精、早泄、阳痿不举、缩阳症、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赤白带、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子宫下垂。

(2)治慢性腹泻、腹胀、元气不足、虚喘、休克、虚脱、肠绞痛、痢疾。

(3)治全身衰弱、少气乏力、精神不振、下腹部虚寒。常灸关元能防病保健、强壮体质。

八、曲池

1.取穴法

曲池穴在肱骨外上髁与桡骨小头之关节间,当肘窝横纹之端。屈肘略成直角,手心向里,在肘窝横纹头下陷中是穴位。

2.特性

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合穴为五俞穴之一。合治内腑,为上肢主要穴之一,有调节全身的功能,是整体疗法中不可缺的穴位。因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本腑有传送运输的职责,它与肺经相表里,有治理调节的作用。所以曲池穴祛风解表,清热利湿,调和营卫,强壮明目,有主泻逆气之功效。

3.作用

(1)治眼科疾患。古代认为曲池是“目灸”名穴,灸曲池可使眼睛清亮,治眼睑炎、结膜炎等,容易奏效;对于角膜白斑、睑腺炎(麦粒肿、偷针眼)以及虹膜炎、角膜实质炎等也可减轻症状。

(2)皮肤病。对于荨麻疹、湿疹、汗疹,可灸曲池,再灸肩;对于疔、痈、疖,除灸曲池外,可并灸手三里、合谷;对于痈疽,除曲池外,可在患部附近施灸。

治瘰疬除曲池外,再灸肘尖。治腮腺炎,除曲池外,可灸角孙。

(3)上肢疼痛。用于肱桡神经痛、臂肘神经痛、肩胛神经痛以及肩胛关节周围炎、风湿痛、肘关节炎、上肢神经麻痹。

(4)各种发热、血压亢进、面赤头胀、半身不遂。

(5)胸膜炎、腭扁桃体炎、牙痛、鼻炎、口腔炎、头痛等。

九、郄门

1.取穴法

郄门穴在前臂内侧面,掌横纹直上5寸,当桡侧屈腕肌和掌长肌之间。使人曲肘或伸肘仰掌,从掌后横纹至肘横纹折作12寸,由掌后横纹向上5寸处是穴位。

2.特性

郄门为手厥阴心包经之郄穴。郄穴为特要穴之一。它有救急作用,多用于顽固性病和急性病。它位于前臂内侧之中部,居手三阴经中间,对三阴经皆有影响,善治胸部诸疾。属心包经,心包即膻中,《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心包是心脏的外围,有传达心主命令和意志的职责,可以代心行事,代心受邪。所以郄门穴有宁心安神、理气宽膈、解痉镇痛之功效。

3.作用

(1)心血管系统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或预防风湿心悸亢进、心律不齐、心包炎、心动缓慢。

(2)胸膜炎、胸痛、胸闷、休克、乳腺炎。

(3)神经系统可用于膈肌痉挛、癔症发作、精神刺激性休克、肋间神经痛、前臂神经痛或麻痹。

十、足三里

1.取穴法

足三里在小腿外侧之前上部,胫、腓两骨间。让病人正坐自然屈膝,以足掌放平为度,用本人之手虎口围住膝盖,示指放于膝下胫骨前缘,四指并拢,当中指尖着处是穴位。适在外膝眼直下3寸,胫骨外缘,当胫骨前肌与伸趾长肌之间;又法是伸足取之,适当膝下胫骨粗隆最高点下1寸,外开1寸处。以上说的尺寸是按骨度法从外踝尖至膝眼折作16寸计算的。

2.特性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五俞穴之一,其性属土经土穴,“合治内腑”,凡六腑之病皆可用之。“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所以,胃为水谷之海,能包容五谷,荣养四旁。胃和脾相表里,均为仓廪之官。主要职责是受纳、运化水谷,输布精气、津液于全身。足三里为胃经之主要穴位,它有理脾胃、调气血、主消化、补虚弱之功效。

灸足三里能调整消化系统使之功能旺盛,吸收营养增加能源,对全身各系统都有强壮作用。金元时代,四大医学家之一李东垣特别注重脾胃,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是生化的源泉,是生命的根本。灸足三里有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补中益气,宣通气机,导气下行,强壮全身的作用。是成年人保健灸的名穴,亦为回阳九针穴之—。

3.作用

(1)常灸足三里可以养生保健: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强壮神经,预防衰老,对结核病、伤风感冒、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肺心病、脑出血及其他病症都有防治作用。三里之灸能祛病延年,所以古来把三里灸叫做长寿灸。

(2)防治肠胃病:足三里是胃经的穴位,主消化系病,有“肚腹收于三里”之说。对于腹部疾病,如胃肠虚弱、功能低下、食欲缺乏、羸瘦、腹膜炎、肠雷鸣、腹泻、便秘、消化吸收不良、肝脏疾患、胃痉挛、急慢性胃炎、口腔及消化道溃疡、急慢性肠炎、胰腺炎、腹水膨胀、肠梗阻、痢疾、胃下垂等,灸足三里穴相当有效。但胃酸过多空腹时胃灼热感者,不宜灸足三里,灸其邻近处阳陵泉有良效。

(3)灸足三里有健步作用:能加强下肢体力,防治四肢肿满、倦怠、股膝酸痛、软弱无力诸症。对胫腓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脚气、末梢神经炎等灸之亦效。

(4)有补益肾气的作用:对耳鸣、眩晕、腰痛、尿频、遗尿、小便不通、遗精、阳痿、早泄、哮喘等有效。

(5)其他:头痛、失眠、贫血、神经衰弱、乳痛、气臌、半身不遂等均可灸足三里。

(6)慢性病:如眼疾、视力减退、鼻病、耳病、过敏性疾病都可取用此穴。

十一、阳陵泉

1.取穴法

阳陵泉在腓骨小头之前下部凹陷处。使病人正坐屈膝,将足自然放平,从膝外侧关节之下,按取腓骨小头和胫骨粗隆两点向下呈等边三角形,其下尖端是穴位。恰在足三里斜上一横指处。

2.特性

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亦属五俞穴之一。合治内腑。又为八会穴之一,筋会于阳陵,为下肢主要穴位。属胆经,“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有刚正果决、直而不疑,不偏不倚,判断正确、处理适当之职责,亦有参与运化食物之功能。

阳陵泉有清肝利胆、驱除湿邪,强壮筋骨、健胃制酸之功能。

3.作用

(1)肝胆系统疾患对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症、黄疸有治疗作用;同时可以改善肝功能,有降转氨酶的效能。

(2)对胃酸过多,此穴有良效,亦可促进胆汁分泌,帮助消化;治习惯性便秘。

(3)治高血压、偏头痛、半身不遂、胸膜炎、肋间神经痛。

(4)治肩关节周围炎、膝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或麻痹、下肢痉挛及麻木不仁、小儿麻痹后遗症、脚气。

(5)青年妇女常灸可能停经或推迟,必与三阴交同用。

十二、三阴交

1.取穴法

三阴交穴在内踝直上约3寸处,胫骨后缘。从内踝至阴陵泉折作13寸,当内踝正中直上三寸之处取穴。

2.特性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所以有主治肝、脾、肾三个脏的作用,亦为回阳九针穴之一。穴属脾经,脾经直抵腹内属脾络胃。重点在脾,有健脾和胃化湿、疏肝益肾、调经血、主生殖之功效。

3.作用

(1)消化系统疾患:腹部胀满、消化不良、食欲缺乏、腹痛、腹泻、下痢、脾胃虚弱、肠鸣、食物不化、便血、便秘。

(2)泌尿、生殖系疾患:夜尿、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肾炎、阳痿、遗精、睾丸炎、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经闭、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难产、子宫收缩无力、死胎不下、胎盘滞留。

(3)神经精神系统疾患:神经衰弱、心悸、失眠。

(4)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

(5)其他疾患:下肢内侧神经痛及麻痹、小儿麻痹后遗症、足外翻、神经性皮炎、湿疹、荨麻疹、风湿性紫斑。

保健灸的配穴处方

前述12个主要穴位,都是常用于保健灸的穴位。应用时,可根据个人的身体素质和脏腑功能的偏盛偏衰,以纠偏补弊的原则,有重点地选择配方。现举例配方如下:

1.呼吸系统:

风门、身柱、足三里、肺俞。

2.心血管系统:

(1)高血压:风门、曲池、足三里、绝骨。

(2)冠心病:身柱、郄门、三阴交、膻中、内关。

3.消化系统:

脾俞、中脘、足三里、阳陵泉(胃酸过多)、胃俞。

4.神经系统:

大椎、身柱、肾俞、足三里。

5.泌尿生殖系统:

肾俞、关元、三阴交、足三里、命门。

6.一般强壮:

作为一般强壮施灸者,可取足三里、中脘、关元,或单灸足三里就有很好的健身作用。小儿灸身柱穴。

以上介绍保健灸的六组基本穴位,可以因人因病选择使用,每组用三四穴即可,不必全用。灸的日期、时间,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为强壮保健之目的,可以三五日或1周施灸1次,每次每穴灸3、5、7壮,艾炷如麦粒大小即可。如遇急性病或疾病发作时,可以每日施灸或一日灸数次,艾炷及壮数亦可加大加多。其中有些穴位,对动脉硬化、高血压、心绞痛有效,有预防中风的作用,有心血管疾患的人,更应坚持施灸。

保健灸法,每次不过10分钟时间,既无多大痛苦,又不费事,常期施灸,坚持下去可以提高健康水平,值得大力推广。

(节选自《谢锡亮灸法》,旨在向艾人分享灸法)

艾艾贴与谢锡亮老先生的渊源:早在今年2月份,我们深圳前海艾艾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魏东先生就亲身前往山西,与艾灸界泰斗谢锡亮先生进行会晤。谢锡亮先生虽是耋耄之年,仍然对弘扬艾灸文化矢志不渝、鞠躬尽瘁。在了解了艾艾贴之后,老先生竖起了大拇指。他表示,兼具实用与美学的艾艾贴将中华千年医学瑰宝发扬光大,是一件功德千秋的事情,同时对于艾艾贴大胆推陈出新的做法更是赞不绝口。

让艾深入人心

在这里你就是最特别的存在

把你最好的献给他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加盟艾艾贴↓↓↓

赞赏

长按







































医治白癜风病的专家
安全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lingkang.com/xtzd/4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