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织炎病理和治疗

疏松结缔组织发生急性弥漫性化脓性炎症称为蜂窝织炎。常发生于皮下、粘膜下、肌肉、气管及食道周围的蜂窝组织内,以浆液性、化脓性、和腐败性渗出液并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为特征。

病因及病理的发生

引起蜂窝织炎的致病菌主要是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也有少数与腐败菌混合感染。

小动物一般是通过皮肤小创口,尤其咬伤引起原发性感染,也可继发于邻近组织或器官化脓性感染直接扩散或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转移感染。

局部误注或漏注刺激性药物(如硫喷妥钠、氯化钠)和变质疫苗,也可引起蜂窝织炎。

病初患部首先发生急性浆液性渗出,其渗出液透明,后逐渐变浑浊而形成化脓性浸润,形成化脓灶,并向周围扩散成为蜂窝织炎性脓肿,但脓肿膜不完整,易破溃。

蜂窝织炎分类

01

按发生部位的深浅可分为浅在性(皮下、黏膜性)和深在性(筋膜下、肌间、软骨周围及腹膜下)蜂窝织炎。

02

按渗出液性质和组织病理学变化可分浆液性、化脓性、厌气性和腐败性蜂窝织炎。

03

按发生解剖部位可分关节周围蜂窝织炎、食道蜂窝织炎、直肠周围蜂窝织炎等。

蜂窝织炎症状

1

皮下和筋膜下蜂窝织炎

常见于四肢,病初局部出现无明显界限的弥漫性渐进性肿胀。触诊热痛明显、皮肤紧张、无可动性,肿胀初期呈捏粉状有指压痕,后期变坚实。病畜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沉郁。渗出液初期为浆液性,后期变为化脓性浸润。随着局部坏死组织的化脓性溶解,触诊柔软有波动。经过良好者,化脓过程局限化,形成蜂窝织炎性脓肿,脓汁排出后动物局部和全身症状均减轻。严重者,感染可向周围蔓延而使病情加剧。

2

肌间蜂窝织炎

感染沿肌间和肌群间的大动脉及大神经干的径路蔓延。首先是患部出现炎性水肿,继而形成化脓性浸润和化脓灶。患部肌肉肿胀、肥厚、坚实、界限不清,机能障碍明显。触诊局部紧张,主动或他动运动疼痛剧烈。动物体温升高、无力、食欲减退、精神沉郁。脓肿切开流出灰色血样脓汁。

静脉周围漏注强刺激剂时,局部很快出现弥漫性肿胀。皮肤紧张,无可动性,有明显的热痛反应,一般无全身症状。初期为浆液性渗出,如感染化脓则于注射后3~4d出现化脓性浸润,继而成为化脓灶,破溃后流出微黄白色较稀薄的脓汁,可继发为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

如治疗不及时或延误治疗,可转为慢性过程。此时皮肤及皮下组织肥厚,弹力消失而成为慢性畸形性弥漫性肥大,称为“象皮病”。

治疗方法

1.抑制炎症发展,促进炎症产物消散吸收

蜂窝织炎初期(24~48h)局部厚层涂布用醋调制的复方醋酸铅散或由(麝香,丹参、乳香、冰片等组成)三元丹粉剂;用10%酒精鱼石脂溶液做患部冷敷;患部周围普鲁卡因封闭等。病后3~4d,当局部炎性渗出已基本平息,局部可使用药液温敷、He-Ne激光照射、超短波及微波电疗法等。

2.手术切开

冷敷后局部肿胀未见减轻并有继续发展趋势,动物全身症状恶化,此时为了防止局部组织坏死,减轻组织内压,排出炎性渗出物,应立即进行手术切开。

切口要有足够的长度和深度,创口止血后局部可填塞中性盐类高渗溶液(常用的是10%硫酸镁或硫酸钠溶液)浸湿的纱布,利用渗透压的不同,以促进炎性渗出液的排出。

此外,局部已形成蜂窝织炎性脓肿时,亦应及时切开,其创口按化脓创处理。

3.”象皮病“的治疗

重点应放在早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促进炎症产物的消散吸收。为此,局部可用CO2激光扩焦照射、中波透热、短波透热、超短波电场及微波电疗法等。

4.全身治疗法

早期应用抗生素疗法、磺胺疗法、碳酸氢钠疗法及输液疗法等。根据动物的全身症状,对症治疗。

伙伴们

错过也许就是一辈子还不快







































白癜风新春惠民活动
白癜风要注意那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lingkang.com/xtzl/32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