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十字路口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
文
陶从知
前段时间在省里开中小企业发展座谈会,某市一位中小企业局的同志说,现在中小企业局就是一块抹布,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不闻不问,经济形势不好了赶紧抓一抓,用一用。他的话明显有失偏颇,但也在戏谑调侃中说出了当前各地中小企业局的地位,以及目前各地中小企业局工作的困境和尴尬!
那么中小企业局究竟是何方大神?
为何走在了十字路口?
何为中小微企业?
划分标准:在工业行业当中,从业人员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亿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在这当中从业人员人以下人以上,且营业收入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上,不到人,同时营业收入万以上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者营业收入百万元以下的叫微型企业,这就是划分标准。
中小企业出现的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大跃进”时期,我国出现了第一次中小企业的发展浪潮。在当时激进的“赶超’战略(超“英”赶“美”)的指导下,为进一步加速我国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进程,在大企业发展战略仍然不能满足“赶超”要求的情况下,不顾一切地让不适合重工业发展的中小企业也参与到重工业化进程中来而发生的。也就是说“大跃进”时期先后出现的所谓土“五小”、洋“五小”(指小钢铁、小煤矿、小机械、小水泥和小化肥等)。
第二次浪潮:“文革”期间,在农业机械化和为国防服务的思想指导下,中国再次兴起了大力发展重工业型的地方“五小”工业的浪潮。并在各地经济“自成体系”的要求下,各地方各自为战,重复建设,逐步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结构雷同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式的国民经济体系。也就是在这次浪潮中,出现了中国就业史上的奇迹——“上山下乡”。
第三次浪潮: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化开始由“重”向“轻”的战略转变,在“轻工业六优先”的政策引导下,在农业实行承包制和允许农民经商办企业过程中,以“乡镇企业”的形式出现。这次中小企业的大发展给国民经济带来了活力,人民生活开始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就业问题得到极大的缓解,农民进城办工商企业的愿望也得到大的满足。之后,中小企业一直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中小企业管理机构“百变其身”
各管各家时期:年以前,我国没有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分散在不同的政府部门。比如,在农业部设有乡镇企业局,由乡镇企业局统一管理我国乡镇企业;而科技型的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在科技部;个体私营经济归工商局管理;涉及出口型的中小企业,其业务主管单位又在商务部门。直到年,在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设立中小企业司,我国中小企业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主管部门,但在设立中小企业司时,并没有将其他部委涉及中小企业管理的职能进行整合。
三家轮庄时期:从经委到发改委到工信委。年国家整合了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内涉及中小企业管理的相关职能,设立中小企业司。将中小企业司的主要职能定为:提出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指导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组织中小企业对外合作;促进和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年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中小企业司同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的其他相关司局一起,被调整进入新组建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中小企业司的主要职能定为:研究中小企业、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有关问题,促进多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研究提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具体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扶持;指导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对外合作,健全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协调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年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中
小企业的指导和扶持”的职能划入新组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既
将中小企业司整体划入工业和信息化部。现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的主要职责是:承担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指导,会同有关方面拟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非国有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对外交流合作,推动建立完善服务体系,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
江西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变化
总体来讲,江西在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上的变化与中央基本保持一致,略有不同。
年机构改革,江西农牧渔业厅下设社队企业局(中央在农业部下设社队企业总局);年机构改革,成立中小企业局;年机构改革保留乡镇企业局(中小企业局);年机构改革,保留中小企业局划入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管理。
年机构改革,不再保留省中小企业局,其职责划入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事实上在这次机构改革中,全省情况不一样,有些地方依然保留了中小企业局的牌子和职能,比如九江,但是管理主题变更为工信委;有些地方直接解散或者降格,比如新余将原先中小企业局降格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中小企业培训中心两个正科级事业单位,但全省大多数地方是直接将原中小企业局成建制并入工信委,领导安排和科室职责完全融合。
中小企业总四家单位分管,到经贸委管理,到发改委管理,到最后工信委管理,之所以这样,原因就是其职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其他政府相关部门职能重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弱化,服务中小企业的手段匮乏,与国家总体部署和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中小企业管理服务机构之“四殇”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没有纵观历史就没有反思。
殇之乱:错位对接。中国是一个行政管理层级严格的国家,区域管理与行业管理形成了严密的纵横网络,相互支持,也相互监督。在中央中小企业局一直就是一个司级单位,无论是农业部的社队企业总局还是经贸委的中小企业司,还是现在工信部的中小企业司(尽管更名为中小企业局)。年金融危机期间,温家宝同志在温州召开中小企业座谈会,一些企业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呼吁,将中小企业司升格为副部级的中小企业局,结果中央从总体把握最终没有在年的机构改革中变为现实。对应到地方也是这样,全国各地因其重视程度和干部安排考虑,行政级别有一些相应变化,但是在中央总体形势下,个别地方难以改变整体基本面。所以,在政府管理层级对接上始终存在错位对接的现实。
殇之小:个体服从行业。中小企业是个群,行业管理是条线。国家政策在企业发展中始终是引导作用,而不是主要作用,特别是在小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更是作用甚小。对这些中小微企业影响最大的恰恰是这个行业的政策变化和市场变化。因此中小企业管理多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国家行业管理为辅。
殇之糊:政策界定模糊。对于中小企业管理和服务,各级各部门也出台了很多政策,特别是中央出台了很多支持发展的政策。正政策往往意味着资金、项目,但另外一个情况是这些资金、项目的得到采用的往往不是“普惠制”,而是“竞争制”。而各级政府又把“跑资金”“跑项目”作为考核职能部门的重要依据之一。于是,给微型企业的项目资金,各地用小型企业去竞争;给小型企业的项目资金,各地用中型企业去竞争;给中型企业的项目资金,各地用大型企业去竞争。错位竞争让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殇之差:发展不平衡。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愿望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国家制定政策往往是站在全国一盘棋、平等视之的前提下。但是现实中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东部、西部、中部、东北部发展极为不平衡。东部中小企业放在中西部地区就是大企业,甚至是特大企业,省会城市的中小企业放在地级市和县城就是大企业甚至是特大企业,沿海淘汰转移的产业放在中西部就是朝阳产业甚至是支柱产业。因为,在国家同一个政策下面,中小微企业在争取资金项目方面,东部比中西部有优势,大城市比小城市有优势。根本原因就是各地经济不充分,产业发展不平衡。
中小企业服务转型“四新”
服务理念上要革新。因为早期中小企业更多的是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即使是改革开放后,因为整个社会的产品极度稀缺,计划成分远远大于市场成分。所以,在服务理念上行政思维、配给思维、管理思维等远远大于服务思维、咨询思维和引导思维。今天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完善,存在于市场中的中小微企业大多是市场需求下的产物,对市场的依赖远远大于对政府的依赖。它们更多的需要是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规范的金融市场、简便易行的政务环境。所以,我们要从思想深处将原先给指标、给项目、给资金的旧式服务理念转变为给政策、造环境、守规则的新理念。
服务形式上要创新。早请示、多汇报是政府工作的一大特色。在服务企业上,我们也常常将这种思维带给企业。喜欢到企业走一走、看一看,习惯让企业家到办公室坐一坐、聊一聊,汇报汇报情况。习惯让企业打个报告、填个纸质的表格,等等。这些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期已经是典型的落伍思想。前年,马云到中南海与李克强总理座谈,穿了一件T恤衫,这就是一种信号。按照常理中南海这么重要的地方,见总理这么大的领导,应该是西装革履,但马云没有这样。马云是互联网经济领域的标志性人物,他的行为传达了一个信号:物联网时代,人人都是平等。因为世界一张球型的网,每一个人都是网结上的一点,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实际生活中,我们很多服务机构,很多服务人员,仍然喜欢把自己当领导,喜欢树权威,喜欢发表高见。这些想法不知不觉体现在了服务形式上,所以服务形式老旧、僵化,企业很不喜欢。特别是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很多服务人员居然连运用互联网服务的技术都不掌握,被企业家和企业职工在背后看笑话、瞧不起!
服务政策上要鼎新。近年来,我国企业发展中出了很多故事,也出了很多事故。在产业发展上看到了很多速度,也感受到了很多阵痛。究其原因就是政府在服务企业发展中角色扮演经常错位。有时候过于退后——不闻不问,有时候过于越位——包办一切。有时候把企业帮扶工作做成了统战工作和宣传工作,鼓励企业、推着企业“高、大、上、快”,却独独忘了一个“好”字。少数企业家也天真地把政府官员的鼓励之语当成专家之言,当成了市场灵药。以致于出现了一些“巨婴企业”,在市场变化的风雨下一吹就倒,一碰就伤。发展中忘了市场规律的存在,忘了产业发展的规律铁条。其实我在想,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帮扶企业?我想做到三条就够了:一是把该给的政策给到位;二是把该拦阻的人拦阻在企业围墙外;三是做一个船头的眺望者,企业红火时帮它预警,企业困难时告诉它希望。除此之外,都是企业要自己在市场解决的!
服务人员上要用心。爱护企业要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爱护企业家要像爱护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一样,二者都是稀缺产品。企业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企业家是社会前进的纤夫。所以,与企业打交道的人,要敬畏企业家,更好培育企业家。既要赞许他们身上的冒险精神、钻研精神、吃苦精神和创新精神,也要帮助他们洗掉暴戾之气、铜臭之味、傲慢之大和破坏之王。究竟政府官员与企业家之间的“亲”和“清”的关系如何建立,是一门大学问,也涉及到很多敏感话题,在这里我就不一一累赘了。
总之,所有的机构都是为事情服务,事情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而作为人,我们要做的就是能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保有做事的能力,始终不畏浮云遮蔽眼,能顺应时代,紧跟潮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转发,是您对文章和作者最大的肯定与鼓励!
楮河源赞赏是一种美德。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