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分必看2017年护考第八章高频考点

1.由于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新生儿呼吸节律常不规则,呼吸表浅;频率快,40次/分左右;腹式呼吸为主;可有短暂的呼吸暂停现象。

2.新生儿胃呈水平位,容量小,贲门括约肌松弛,幽门括约肌较发达,容易发生溢乳。

3.出生后10~12小时开始排胎粪,呈墨绿色,约2~3天内排净,超过24小时仍无胎粪排出则需要检查。

4.新生儿特殊生理状态

  (1)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出生数日内由于摄人少、丢失水分比较多及胎粪排出,出现体重下降,但一般不超过l0%,生后l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时体重。

  (2)生理性黄疽。

  (3)乳腺肿大和假月经:男女新生儿出生后3~5天可出现乳腺肿大,如蚕豆或鸽卵大小,2—3周内消失,切勿挤压,以免感染。有些女婴生后5~7天阴道可见少量血性分泌物,.可持续l周,称假月经。

  (4)“马牙”和“螳螂嘴”:新生儿腭中线和齿龈切缘上有黄白色小斑点,或者面颊部有脂肪垫,两者均不应挑割以免发生感染。

  (5)新生儿粟粒疹:新生儿在鼻尖、鼻翼两侧常有米粒大小、黄白色皮疹,原因是皮脂腺潴留。可自行消退,不必处理。

5.唯一经胎盘获得的抗体是IgG,6个月后逐渐减少直至消失;IgM抗体不能通过胎盘,故新生儿易发生革兰阴性菌感染;通过母乳获得的抗体是分泌型IgA(SIgA),在呼吸道和消化道起抗感染作用。

6.新生儿室应保持室温在22~24℃,相对湿度在55%~65%。在新生儿开始呼吸前应迅速清除口鼻部的黏液及羊水,以免引起吸人性肺炎或窒息;宜采取不同的取暖措施,如戴帽、母怀抱、热水袋、婴儿暖箱等,检查和护理时,避免不必要的暴露,定时监测新生儿的体温,每4~6小时测1次。

7.新生儿分娩后立即结扎脐带,消毒处理好残端。脐带脱落前不要用纱布包扎脐带。脱落后脐窝有分泌物的可先用3%双氧水擦拭,再用0.2%~0.5%的碘伏擦拭,并保持干燥。

8.新生儿体温稳定后每日沐浴1次,沐浴时室温维持在26~28℃,水温保持在38~40℃。尽量减少小儿身体暴露,注意保暖;擦洗面部时禁用肥皂;对头顶部的皮脂结痂不可用力清洗;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用温开水清洗会阴及臀部并拭干,并涂护臀膏,以防发生尿布皮炎,尿布宜选用吸水性好的纯棉布,不可过紧过松。

9.早产儿常见的护理问题包括体温过低、营养失调、自主呼吸受损、有感染的危险。

10.早产儿首要的护理措施是保暖。体重小于g者,应尽早安置于保暖箱,根据出生体重和日龄来调节箱温,待体重增至g以上,体温稳定,吸吮良好,呼吸正常,即可出暖箱。体重大于g者在箱外保暖者应给予戴帽保暖。

11.早产儿应尽早开奶,防止低血糖。无法母乳喂养者以早产儿配方乳为宜。喂乳量以不发生胃潴留及呕吐为原则。吸吮能力差者可用滴管、胃管喂养和静脉高营养喂养。

12.早产儿在仰卧时可以在肩下垫一小枕,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暂停者给予拍打足底、托背、刺激皮肤等处理。出现发绀时给予吸氧,吸人氧浓度以维持动脉血氧分压50~70mmHg为宜。切忌常规吸氧,避免引发视网膜病变导致失明。

13.Apgar评分是评价刚出生婴儿情况和复苏是否有效的可靠指标,内容包括:皮肤颜色、心率、对刺激反应(弹足底或插胃管反应)、肌张力和呼吸5项。8~10分为正常,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生后lmin评分可区分窒息程度,5min及10min评分有助于判断复苏效果和预后。

14.轻度窒息的表现:新生儿面部与全身皮肤呈青紫色;呼吸表浅或不规则;心跳规则且有力,心率减慢(80~次/分);对外界刺激有反应;喉反射存在;肌张力好;四肢稍弯曲。

15.重度窒息的表现:新生儿面部苍白;口唇青紫;无呼吸或仅有喘息样呼吸;心跳不规则,心率次/分;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喉反射消失;肌张力松弛。

16.新生儿窒息应按ABCDE复苏方案。A是根本,B是关键,E贯穿于整个复苏过程。

  A.通畅气道:新生儿娩出后立即吸净口、咽、鼻黏液。

  B.建立呼吸:通气频率为40~60次/分,以心率增加接近正常、胸廓起伏、听诊呼吸音正常为宜。通气有效的主要指标是可见胸廓起伏。

  C.恢复循环:胸外心脏按压。可采用双拇指法或中示指法有节奏地按压胸骨体下l/3

  处,按压频率为次/分,压下深度为1.5~2cm,按压放松过程中,手指不离开胸

  壁。按压有效时可摸到股动脉搏动。

  D.药物治疗:胸外心脏按压不能恢复正常循环时,遵医嘱给予l:肾上腺素。

  E评价:复苏过程中每30秒评价新生儿情况。

17.新生儿窒息患儿在整个治疗护理过程中应注意保温,可将患儿置于远红外保暖床上,病情稳定后置暖箱中保暖或热水袋保暖:维持患儿肛温36.5~37℃。

18.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主要表现是意识改变和肌张力变化。轻度表现为兴奋、激惹、肌张力正常,吸吮反射正常,拥抱反射活跃,不出现惊厥;中度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肌张力降低,拥抱反射和吸吮反射减弱,可出现惊厥;重度表现为意识不清、昏迷、肌张力低下,拥抱反射、吸吮反射消失,惊厥频繁。引起脑损伤的部位与胎龄有关。

19.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常用的辅助检查有头颅超声检查、CT检查、磁共振、脑电图。

20.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疑有功能性障碍者,将其肢体固定于功能位,早期给予患儿动作训练和感知刺激的干预措施,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21.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常表现为易激惹、过度兴奋或嗜睡、昏迷等神志改变,为中枢兴奋或抑制症状交替出现;颅内压增高时常表现为脑性尖叫、前囟隆起、惊厥、角弓反张等;早期肌张力增高,以后减弱或消失。

22.新生儿颅内出血脑脊液检查呈均匀血性,有红细胞,蛋白含量明显增高,严重者糖定量降低。影像学检查首选B超,可确定出血部位和范围。

23.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镇静止惊选用地西泮、苯巴比妥或水合氯醛灌肠;降低颅内压选用呋塞米;止血选用维生素K1。

24.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护理时应注意:保持安静,减少噪声;尽量减少对患儿移动和刺激,集中护理操作;静脉穿刺用留置针保留,减少反复穿刺;喂乳时不宜抱喂;保持头抬高15°~30°体位;密切观察病情,应注意生命体征、神态、瞳孔、肌张力、前囟等改变。

25.生理性黄疸是由于生后过多的红细胞被破坏所引起的。常在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延迟到3~4周;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μmol/L,早产儿μmol/L;一般情况良好。

26.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1)黄疸出现早: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

  (2)黄疽程度重:血清胆红素足月儿

  .2μmol/L,早产儿μmol/L;

  (3)黄疸进展快: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

  (4)黄疸持续不退或退而复现: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5)血清直接胆红素26μmol/L;

  (6)一般情况差。

27.血清胆红素浓度μmol/L时,常发生胆红素脑病(即核黄疸)。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有:精神反应差、拒乳、嗜睡、肌张力减低及呼吸暂停和心动过缓等。

28.新生儿溶血病常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多为母、子血型不合(母0型、子A或B型血)引起。

29.黄疸患儿应加强保暖,提早喂养。若为母乳性黄疸,可暂停母乳3~5天,待黄疸消退后再继续母乳喂养。若为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者,需忌食蚕豆及其制品,患儿衣物保管时勿放樟脑丸。

30.光照疗法临床上适用于间接胆红素增高的新生儿。其原理是间接胆红素经蓝光照射后可转变成水溶性异构体,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

31.光照疗法应采用波长~nm的光疗箱,灯管与皮肤距离为33~50cm,灯管使用小时后必须更换。

32.光照疗法的注意事项

  (1)患儿入箱前须进行皮肤清洁,禁忌在皮肤上涂粉或油类。

  (2)剪短指甲、防止抓破皮肤。

  (3)双眼佩戴遮光眼罩,避免光线损伤视网膜。

  (4)患儿全身裸露入箱,只用长条尿布遮盖会阴部,男婴注意保护阴囊。

  (5)单面光疗箱每2小时更换体位1次。每2~4小时测体温1次,使体温保持在36~37℃为宜。

  (6)光疗过程中按需供给水分及营养。

  (7)血清胆红素μmol/L(10mg/dl)时可停止光疗。

33.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病因包括寒冷、感染、早产、窒息等,其中寒冷是主要原因。

34.寒冷损伤综合征发病机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薄,易散热;缺乏寒战等物理产热方式;新生儿皮下脂肪组织的饱和脂肪酸多,当体温降低时容易发生硬化。

35.寒冷损伤综合征常表现为低体温和皮肤硬肿。患儿肛温35℃,重症30℃;硬肿顺序是小腿一大腿外侧一整个下肢一臀部一面颊一上肢一全身。临床上常根据硬肿的范围将硬肿分为3度:轻度20%;中度20%~50%;重度50%。本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出血。

36.寒冷损伤综合征患儿若肛温30℃、腋温-肛温≥0时,宜采用自产热复温方式,可将患儿置于预热至30℃的暖箱中,一般在6~12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当肛温30℃时,无论腋温一肛温差如何,宜采用外加热复温方式,应将患儿置于箱温比肛温高1~2℃的暖箱中进行加热,每小时提高箱温l~1.5℃,箱温最高不超过34℃,在12~24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

37.新生儿脐炎常表现为脐周皮肤红肿,有脓性分泌物,重者可向周围皮肤或组织扩散,引起腹壁蜂窝织炎、皮下坏疽、腹膜炎、败血症等。

38.脐炎轻症者用2%碘酒及75%酒精清洗;脐部化脓或出现全身症状者可用青霉素。如有脓肿形成,则需行切开引流;肉芽肿形成者可用10%硝酸银溶液烧灼后,敷以油膏。

39.脐炎患儿洗澡时,注意不要洗湿脐部,洗澡完毕,用消毒干棉签吸干脐部,并用75%酒精消毒,保持局部干燥。

40.全血血糖2.2mmol/L(40mg/dl)可诊断为新生儿低血糖。

41.新生儿低血糖者无症状或无特异性症状,表现为反应差或烦躁、喂养困难、哭声异常、肌张力低、激惹、惊厥、呼吸暂停等。经补充葡萄糖后上述症状消失,血糖恢复正常。

42.新生儿低血糖患儿护理时应注意:生后能进食者尽早喂养,根据病情给予10%葡萄糖或吸吮母乳;早产儿或窒息儿尽快建立静脉通路,保证葡萄糖输入;定期监测血糖,静脉输注葡萄糖时及时调整输注量及速度。

43.当新生儿血清总钙1.75mmol/L(7mg/dl)或血清离子钙0.9mmol/L(3.5mg/dl)时称为低钙血症,早产儿多见。

44.新生儿低钙血症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肌肉抽动及惊厥等。抽搐发作时常伴有呼吸暂停和发绀;发作间期一般情况良好,但肌张力稍高,腱反射增强,踝阵挛可呈阳性。

45.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惊厥发作时应立即静脉推注l0%葡萄糖酸钙,推注要缓慢,并专人监护心率,以免注入过快引起心脏停止;避免药物外溢而造成局部组织坏死,一旦发现药液外溢,应立即停止,局部用25%~50%硫酸镁湿敷。

46.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惊厥停止时改为口服补钙,应在两次喂奶间给药,禁忌与牛奶搅拌在一起,影响钙吸收。同时服用10%氢氧化铝,阻止磷在肠道的吸收;尽量母乳喂养或应用钙磷比例适当的配方乳。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可以治好吗
献礼国庆中科白癜风帮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lingkang.com/xtzd/5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